題目

巴蜀的四大神話

每個地方都有它各自的神話傳說,而在巴蜀地區之內,神話傳說不但帶有地方色彩,而且更帶有幾分靈幻元素。杜鵑啼血、巴蛇食象、支機石與大石崇拜是巴蜀地區著名的神話,在巴蜀地區廣泛流傳。

30037ph013
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
30037ph013

「杜鵑啼血」

「杜鵑啼血」與「望帝化鵑」的神話有關。相傳望帝是周朝末年古蜀國的一位君王,名叫杜宇,因教民種田,深得百姓愛戴,後來禪位隱退,不幸國亡身死,魂魄化為杜鵑鳥,暮春啼哭,直至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杜鵑由此帶上悲情色彩。再加上杜鵑鳥的口舌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牠啼得滿嘴流血。而杜鵑鳥啼鳴之時恰逢鮮紅的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便把這種顏色聯想為杜鵑啼的血。因此杜鵑啼血成為中國古典詩詞中悲愁的象徵意境,常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

30037ph014
土家族姑娘正在賞杜鵑
30037ph014

「巴蛇食象」

「巴蛇食象」則最早見於《山海經》原文為:「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意為古時巴地有一種大蛇能吃下大象,消化三年後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若吃下巴蛇肉,可終生不患心腹疾病。現今有學者對「巴蛇食象」作出不同的理解,認為其原意是指以蛇為圖騰的巴人女子,與象為圖騰的部落男子結合一事,並從考古學和民俗學上闡釋了自己的觀點。但巴蛇食象留給大家最深刻的印象還是「貪心不足蛇吞象」這個成語。

 

「支機石與大石崇拜」

「支機石與大石崇拜」是巴蜀的古老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住在海邊的人,每天看到大海潮起潮落。一天,他將一根做了記號的木頭扔到海裡,讓它隨退去的潮水向大海深處飄去。第二年,這根木頭又隨潮水飄了回來,這證明海潮的進退是以一年為週期的。這位探險家製作了一個大木筏,上面放了可供一年食用的糧食,登上木筏開始了他的探險。有一天,木筏飄到一條大河邊,探險家看見有位女子正坐在織機前織布,便前去問這是哪裡,女子回答:「你回去後到成都去問占卜算卦的嚴君平就知道了。」說罷就給了他一塊用來支撐織機的石頭,叫他騎上飛回成都。這塊石頭就是成都著名的支機石(原來在成都城西支機石街,現在放在文化公園內)。那位探險家在成都找到了嚴君平,敍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嚴君平說:「前些日子我夜觀天象,發現有客星犯織女星,那客星原來是你哦!」這當然是神話故事,但支機石卻是古蜀人大石崇拜的遺物,古蜀人是崇拜大石的民族。

 

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傳說巫山神女叫做瑤姬,是炎帝的女兒,死後葬在巫山,後來成為了巫山的神。有關巫山神女的神話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大禹治水到了巫山段,因為遇到巨大的自然阻力不能繼續開展治水工程,於是大禹向巫山神女瑤姬求助,瑤姬授予大禹治水的方法,因為瑤姬的幫助,巫峽的水患得以解決。另一個則是巫山神女會楚襄王的故事,傳說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神女臨去時說自己「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從此「巫山雲雨」和「陽台之夢」遂成為男女歡好的典故,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經常被引用。

 

傳說巫山神女死後葬在神女峰。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之一。十二峰姿態萬千、重巒疊嶂,其中神女峰堪稱諸峰之最。神女峰是佇立於群山中一塊獨立的巨石,遠遠望去就像是一位站在雲霧飄渺處的美麗仙女。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