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清朝官票寶鈔十年淪廢紙

0901ph028
咸豐三年(1853年)發行的「戶部官票」
0901ph028

清政府對紙幣持慎重態度,順治時期曾經有過的一次短暫發鈔,因當時清兵入關,戰事不絕,軍費開支困難,於是在順治八年(1651年)仿照大明寶鈔式樣發行鈔票,每年印造128,100餘貫。隨着財政形勢好轉,順治十八年(1661年)就完全停止印鈔。近200年裡沒再發行過紙幣。 到了清末,財政困難把種種顧慮撇在一旁,紙幣政策與大錢政策一道出籠。

 

咸豐三年(1853年)五月印發「戶部官票」,又叫銀票、銀鈔,簡稱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分成1兩、3兩、5兩、10兩、50兩等若干種面額。形似大明寶鈔而略小,上端有「戶部官票」滿漢文字,中間印着銀兩數目,花紋字畫用藍色印刷,銀兩數目用大字墨戳。

 

同年十一月,又發行「大清寶鈔」,也叫錢票、錢鈔,簡稱寶鈔。以制錢為單位,面額很多,從250文到50千文、100千文不等。票面比官票小些,上端有「大清寶鈔」漢字,中間印着制錢文數,花紋字畫也用藍色印刷。

0901ph029
現代漢語「鈔票」一詞是源於咸豐年間同時發行的寶鈔和官票,合稱「鈔票」,這是「大清寶鈔」。
0901ph029

清政府把紙幣政策視為迅速籌措巨額軍費的獨門絕招,以為只要開動印刷機器,印多少便賺多少。殊不知,清政府在宣佈官票寶鈔不能兌現銀錢的同時,也已經宣告了它們命運的終結,二者迅速貶值,幾乎變成廢紙,到同治初年只好停止使用。

 

清末中外銀行競發鈔票

清末鈔票發行機關主要是在華外資銀行和中國新式銀行。鴉片戰爭後不久,外資銀行就開始進入中國,截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英、法、德、日四國在香港和上海設立了14家銀行,它們大都發行鈔票。 鈔票分兩類:

一是用中國的貨幣單位,如渣打、滙豐、花旗、德華等銀行發行的銀元券和銀兩券;

二是用外國的貨幣單位,如俄國在東三省發行的盧布票、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發行的金票。

 

這些鈔票中,流通最廣、信用最著的是滙豐銀行鈔票,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起,中國通商口岸幾乎無處不在。

 

豐厚的利潤、外資銀行的示範,刺激着中國銀行業的興起,清末也出現了十幾家中資新式銀行,比較重要的是中國通商銀行(1897年)、戶部銀行(1904年)、交通銀行(1907年)。這些銀行均發行鈔票。

 

戶部銀行發行的鈔票有銀兩票、銀元票、錢票,1905-1911年,共發行銀元票1,200餘萬元、銀兩票540餘萬元。交通銀行的銀元券分面值1元、5元、10元三種;銀兩票從1兩到100兩共11種。通商銀行樣樣仿照滙豐銀行,發行的銀兩票和銀元票正面是英文,背面才是中文。

0901ph030
中國第一家商業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1898年發行的一兩紙幣正背面
0901ph030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0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