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代保存紙張有妙法

0815ph030
具有防蟲功能的唐代寫經紙
0815ph030

紙張畢竟是以自然界的植物為原料,雖然經過人工化學處理,但植物吸引蟲類的生態定律仍然沒變。古人於是研究防止紙張被蟲蛀、防潮和防洇的方法。

 

魏晉六朝流行一種經過加工的黃色紙,稱為染潢紙,用來加工的染料具有防蟲功能。染潢紙所用的染料是黃柏(古稱黃蘗)的乾皮,黃柏皮內含生物鹼,主要成分為小柏堿,是古代的殺蟲防蛀劑。古法把黃柏皮曬乾,並碾成細粉,以其水溶液染紙,從而造成黃色並帶有防蟲防蛀功能的紙張;宋代則用椒實汁染紙殺蟲;明清時代廣州一帶則常用萬年紅紙附於書刊的首尾頁,這樣既可防蟲蛀,也可延長古紙的壽命。

 

隋唐時代,造紙加工技術更精湛,為了增加紙張的防水性,於是就有蠟質塗布的加工技術。據宋人張世南《宦遊紀聞》記載,唐代硬黃紙的加工方法,首先用黃柏皮染成黃色,再在紙上塗以黃蠟,因而紙質厚重光亮,可以保存一千年,難怪硬黃紙在唐代就已經是一種名貴紙。

0815ph031
敦煌千佛洞《金剛經》局部圖
0815ph031
0815ph032
敦煌千佛洞《金剛經》卷軸裝
0815ph032

施膠技術是古代紙張防洇的加工方法,初時用來堵塞纖維間的孔隙,增加紙張對液體透過性的阻抗能力,防止墨汁和顏料洇開。施膠技術在魏晉南北朝就已經出現,最初的施膠劑是澱粉糊,雖有良好的受墨性,但缺點是紙張存放一段時間後容易龜裂,甚至有些小片隆起紙面,破壞了墨跡。於是在書畫名家輩出的唐宋就改用動物膠和植物膠作施膠劑,最常用的是明膠,由動物的皮、骨、韌帶、腱等加入沸水中一起煮而得到一種含有各種氨基酸的朊,製膠後塗於紙面或加入紙漿中直接撈紙。唐代皇帝的詔書、敕令都用這種經過施膠的防洇紙。

0815ph033
《律藏初分第三》所用的紙是早期的施膠紙
0815ph03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