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佛道儒三教融合的大足石刻

30074ph048
妙高山三教合一窟
30074ph048

從印度傳入的佛教與中國本土的道教和儒教,由對立抗爭轉變為和睦相處、兼融並蓄,在大足石刻的造像中得到了具體而形象的表現。

 

北宋時期開鑿的石門山石窟,開始出現佛教和道教造像同處一山。南宋時期大莊園主嚴遜捨地出資鑿建的石篆山石窟,則是把佛教、道教、儒教的造像同集於一山。第7號佛教「三身佛像」龕,刻鑿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第8號道教「老君像」龕,刻鑿於宋元豐六年(1083年);第6號儒教「孔子及十哲」龕,刻鑿於宋元祐三年(1088年)。這不僅是大足石刻中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亦是中國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鑿建的妙高山2號窟,把佛、道、儒三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老子和孔子,刻於同一窟內,相敬而坐,說法論道講經,各顯神通。

30074ph049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像
30074ph049
30074ph050
儒教的創始人孔子像
30074ph050
30074ph051
道教創始人老子像
30074ph051

由高僧趙智鳳在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1252年)主持在寶頂山建造的佛教密宗石窟道場,以獨特的方式將佛、道、儒的宗教精神相融合,轉變成本土化、世俗化的生動教義,如《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父母恩重經變相》、《地獄變相》等都是以佛門經典的形式宣揚儒家的孝道,那意境深邃的《牧牛圖》則是把佛教的色空觀與儒、道教的心性之說融為一體,因而成為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奇葩。

30074ph053
寶頂上《父母恩重經變相》
30074ph053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0月18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