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庸之道是中國人的處事哲學?

0701ph018
《中庸》
0701ph018

《中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內容是講述儒家的中庸思想,認為做事不偏不倚是最高的道德準則。表面看來,中庸思想不難明白,因為在平民百姓的生活中,都已體現着這道理,但是同時它又是天地之間最深奧的原則。透過這種深奧的原則,我們可以理解天、人,以及人性與教化之間的關係。

0701ph019
子思像
0701ph019

有關《中庸》的作者,有說是由孔子的孫子子思所寫的。《中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中庸》認為,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情,這種感情藏在人的心裡時,就叫做「中」,感情發出來,能夠和諧合度,就叫做「和」。中庸實際上就是「中和」,很接近我們平常所說的通情達理,不偏激不過分。但是在《中庸》的論說中,這種中和還包含一些較深入的意思:喜怒哀樂之情在心中未發出時叫「中」,「中」是人性的根本,也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根本;而「和」則是人生修養的目標,也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歸結。這樣,中和就把天地間的一切大道理都包含在內了。《禮記‧經解》中孔子說的一段話,能夠說明中庸的道理。孔子說,《詩經》本是教人敦厚的,但是過於迷信《詩經》就會變得愚昧;禮儀本是教人恭敬的,但是過於講究禮儀就會變得煩瑣。敦厚而不愚昧才是真正懂得詩經,恭敬而不煩瑣才是真正明白禮儀。這就是中庸。

0701ph020
喜怒哀樂圖
0701ph020

《論語》中,有一段記述子貢問孔子,究竟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有賢德?孔子說,子張「過」而子夏「不及」。子貢問,那麼子張算不算賢明?孔子說「過猶不及」,意思是說,過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不恰當的。一般人很容易會誤解中庸,以為中庸是一種柔弱的性格,其實中庸是十分剛強的。《中庸》有一章記述子路問孔子怎樣才是強。孔子說,強有分南方之強和北方之強。南方之強是以寬和的態度勸導別人,縱使面對橫暴的侵凌也不會發怒;北方之強是披甲上陣,戰死沙場而不悔。君子應該信守南方之強,這種強不是一種武力,而是堅守原則,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因壓力而屈服,始終以平和中正的態度,默默堅持正道。

 

《中庸》有一章講「素位而行」的道理,是中庸之德的一個重要內容。「素位而行」就是根據身處的實際情況,做好該做的事。一個人如果貧窮,就應根據自己實際的條件去努力,不怨天尤人,也不幻想發生奇蹟。一個人如果處於患難之中,就應沉着鎮定,排解困難,不驚惶失措,也不自暴自棄。這樣就能符合中庸之道。

0701ph017
《中庸》論「素位而行」
0701ph017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