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開到荼靡的元明清雕塑

0512ph032
明白石武將,高320厘米,位於昌平縣十三陵神道。
0512ph032

元代保持蒙古風習,帝后死後靈柩均運往漠北安葬,不起山陵,也未遺留陵墓石雕。明清帝王陵寢,以明孝陵、十三陵和清東陵、清西陵為主,其建築分地上與地下兩部分。地上建築主要包括牌坊、大門、碑亭、華表、龍鳳門、神道、棱恩門、棱恩殿、方城、明樓、寶頂等,這些建築奠基於明孝陵,十三陵時已完備,清沿襲不變。

0512ph033
明白石文官,高203厘米,位於昌平縣十三陵神道。
0512ph033

明陵之神道石雕新增加了大型神獸,不用石羊、石虎,儀衞加強。石雕題材廣泛,數量規模均超過歷代水平。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是方圓40平方公里的陵區。其中以朱棣的長陵規模最為宏大,長陵神道石雕事實上已成為十三陵的共用神道石雕。明宣德十年(1435年)「始置石人、石馬於御道東西」,計有勳臣、文官、武將、馬、麒麟、象、駱駝、獬豸、獅子各兩對,石雕群長達九百多米。文官持重含蓄,武官威武莊嚴,寫實而又富於想像;駱駝、大象造型生動雄壯,均表現了匠師的較高技藝。但總體水平已無法與漢唐陵墓雕刻相比了。清東陵的孝陵神道石雕共有十八對,是清陵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其題材、數目、佈置方式和明長陵相同,唯文臣、武官各為六軀,文臣着滿式官服,面露笑容;武將亦着滿式盔甲,左手按劍,右手下垂,與歷來雙手按劍於體前不同;石獸也有不同特點,雕刻精細,但整體仍有疏忽之處。

0512ph034
清東坡觀硯黃楊木像,像高17.5厘米,架高8厘米,溫州博物館藏。
0512ph034

宋、元以後,佛教造像在題材樣式上不斷有所變化。山西、四川等地保存了大量寺院和石窟造像的精美實例。國內古寺大多殘毀,唯獨山西歷年屢避戰火,加上乾燥少雨,遺存古代寺院最多,保存佛教造像最為完好。遺存下來的元、明、清時期佛教造像為全國之冠。元代的有267尊,明清時期的多達8,300餘尊。各類彩塑形成系列,與前代彩塑前後相連接,呈現了中國彩塑藝術的完整體系。

 

明清雕塑多傾向玩具化,多數民間藝人均從事玩具製作,有木雕、泥塑、面塑等。著名的泥人張、面人湯都世代相傳,作品在民間頗為流行。天津泥塑在清代晚期以張長林最為著名。張長林(1826-1906年),字明山,其父為了謀生,善以黏土塑製玩賞動物出售。張長林自幼受其父影響,加以聰明好學,富有創新精神,終於成為泥塑名師,被群眾譽為「泥人張」。張長林的泥塑以其表現出的敏銳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高度的藝術表現力,而廣受行家和群眾的讚賞。已故著名畫家徐悲鴻見到他創作的泥塑肖像、故事人物後,更為文評讚。張長林雖然出身貧寒,但與文人、畫家、學者交往頗多。他也能畫,且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因而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書卷氣息,故深受各種文化層次的人所喜愛。

0512ph035
清惜春作畫泥塑,高31厘米,張長林(泥人張)作品。
0512ph03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