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庚子賠款」如何影響中國近代教育?

30019ph013
義和團
30019ph013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京津等地區達到高潮,清政府對列強宣戰,英、美、法、俄等八國組成的聯軍很快擊潰了清政府的抵抗,1900年是中國農曆庚子年,這場動盪也就被稱作「庚子國變」。1901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中規定清政府應支付的巨額賠款被稱作「庚子賠款」(Boxer Indemnity)。美國政府率先退還部分庚子賠款,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庚款留學是近代中外關係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令中西文化交流上升到一個新層次。庚款留美與此前的留美幼童不同,庚款留學生很早就接受了較為系統的西式教育,其西學基礎更加牢固。留學生抵達美國後,大多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庚款留學生回國後,運用所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教育、科技、商業、醫療等領域尤其有較大發展,社會風氣也發生了巨大改變。

bulb

庚款留學

1900年為中國農曆庚子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最後簽訂「庚子賠款」,在當時駐美國公使梁誠斡旋下,美國決定將清廷尚未付清的一千多萬賠款全數退回,清廷也提議以此款運用在送學生赴美進修。

美國國會通過歸還庚款的議案後,清政府積極採取措施組織學生赴美留學。從1909年到1911年,遊美學務處共組織三次考試,共選出180名學生赴美留學,這三批學生出國前通過了學務處的甄別考試,考試通過後直接派遣赴美,所以被稱為「甄別生」。派遣甄別生是幼童赴美之後又一次大型的官派留美教育活動。這些甄別生大多從小在新式學堂學習,其籍貫主要為江蘇、浙江、廣東等南方省份,具備較佳的英文水準,代表人物主要有梅貽琦、胡適、趙元任、竺可楨等。

30019ph014
胡適
30019ph014

甄別生赴美後,多進入美國重點大學的工程技術專業學習,1909年的47名留學生中,學理工農醫者達39人。這既是受美國國內實用主義影響,也是中國國內科學實業救國思想的表現。甄別生歸國後主要從事教育、科學技術、經濟等事業,在民國初年嶄露頭角,成為中美文化交流的積極典範。

 

庚款留學興起後,為了擴大留學生規模,進一步提高留美學生的西學知識,1911年,遊美學務處設立清華學堂作為留美預備學校,校址選在北京西郊清華園,辛亥革命後,改名為清華學校,曾作為第二批留美幼童之一的唐國安出任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校務和教學得到整頓,培訓留美預備生的活動也逐漸展開。在1929年清華學校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由清華學校選派的庚款留學生總人數已有千餘名,首屆畢業生中就有金岳霖、侯德榜、湯用彤、吳宓等人。與此前三批甄選生一樣,清華學校畢業的庚款留學生也大多學習理、工、商、農、醫等專業。他們歸國後積極運用在美所學知識,在各自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

30019ph015
北京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校
30019ph01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