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文學藝術

在歷史上,日本從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作品中吸取了大量營養,逐漸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日本文學和日本藝術。

1801ph027
白居易像
1801ph027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湧現了大批傑出的詩人和優秀的詩歌作品。唐詩通過日本遣唐使團與入唐留學生、學問僧以及中日貿易商船等各種途徑傳入日本。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等人的作品都極受日本人士喜愛和推崇。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的日本文人,都以會讀唐詩寫漢詩為榮,並出版了許多唐人詩集和日本詩人的漢詩集。在眾多唐代詩人中,以白居易的詩在日本最受歡迎,連天皇和大臣們也喜愛誦讀。白居易的詩文集對日本文學產生重大影響,出現了日本文學史上的「白體詩」。在日本古代第一部日漢詩歌合集《倭漢朗詠集》中,共收中國詩人作品234首,而其中白居易的詩就佔了139首。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小說創作的極盛時期。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通過赴日本長崎貿易的中國商船,輸入大量中國文學作品。當時由中國往長崎從事通商的中國商船中,輸入大量明清小說的情形,從長崎地方中國商船的書籍目錄中,可見一斑。長崎的「唐通事」更以明清的白話小說為學習漢語的教材,進行口語訓練。中國明清小說傳入日本後,不但有翻刻本、訓點本、日譯本,而且還出現不少類似作品。

bulb

「唐通事」

江戶時代專門從事中國漢語口譯成日本語的專職人員,始於十七世紀的長崎。江戶政府因實行鎖國政策,只允許中國及荷蘭商船在長崎一港貿易,中國的書籍文獻便經長崎登岸。唐通事因此應運而生。

bulb

訓點本

訓讀是日本人在閱讀漢文過程中,使用的一種方法。以送假名、句讀點、片假名等作為閱讀的輔助,從而發展出的訓讀法。送假名、振假名等各種訓讀漢文的標點,統称「訓點」。

1801ph031
《三國演義》人物造型圖
1801ph031

《三國演義》在十七世紀末傳入日本後,也有日譯本《通俗三國志》、類比作品《三國一夜物語》等。《西遊記》在日本的最初譯本是《通俗西遊記》,共5編31卷,從1758—1831年,全書刊行歷時七十餘年。《紅樓夢》約在1793年就傳入日本,但因較難讀懂和翻譯,因此直到1951年才在日本出版全書120回的日文全譯本,但這畢竟是世界上第一部《紅樓夢》120回的外文譯本。

1801ph028
清光緒五年(1879年)的《紅樓夢》刻本
1801ph028

隨着漢字傳入日本,書法在六世紀初的南北朝時期也傳入了日本,並逐漸成為一種藝術,稱為「書道」,聖德太子(公元574—622年)、光明皇后、聖武天皇是日本書法史上最早有記載的書法家。日本初期書法受魏晉書風,特別是王羲之書法的影響最深。鑑真和尚赴日和入唐的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都曾帶回王羲之的墨跡和法帖。

1801ph029
日本書法(日本書藝院常務理事村上俄山)
1801ph029

中日兩國繪畫藝術的交流也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早在公元六至七世紀日本的飛鳥時代,無論佛畫和世俗畫,從內容到形式大多模仿中國的六朝畫風。在八世紀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更是追求唐風,唐代繪畫成了日本畫師創作的範本。著名的《聖德太子像》是模仿初唐《帝王國卷》等人物肖像畫,而正倉院收藏的《鳥毛立女屏風圖》,則完全是一幅盛唐仕女圖。

1801ph030
五代巨然《層岩叢樹圖》(南宗畫)
1801ph030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