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mainsite_psd_aomenqi02_5
mainsite_psd_aomenqi02_5

虽然黄赌毒行业一度成为澳门重要的经济支柱,但实际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手工业也是澳门重要的行业,其中造船业、炮竹业、神香业和火柴业更被称为“澳门四大手工业”。此外,澳门也有烟草、织造、焙茶等手工业。相较于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近代工业,传统手工业只需密集劳动力,因此澳门不少家庭依靠手工业来帮补生计,养活了大批人口。另外,不少厂商也利用澳门的贸易地位,把神香、炮竹、火柴等货物出口到内地、东南亚、美洲和欧洲,更一度使“澳门制造”畅销到海外市场。然而,澳门手工业在1950年代起步向没落,逐渐被现代工业取代。

手工业为何在澳门兴起?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aomenqi02_1
mainsite_psd_aomenqi02_1

 1960年代的林茂塘不但是澳门内港的避风港,也是造船厂最集中的地区。(梁志澄先生摄,澳门摄影学会提供,引自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文史网)

mainsite_psd_aomenqi02_2
mainsite_psd_aomenqi02_2

                           造船工人正在荔枝碗的造船厂制作船只。(陈显耀先生摄,澳门摄影学会提供,引自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文史网)

ebook

澳门造船业历史悠久。自开埠以来,不少商船和渔船往来和停泊在澳门港,对造船和修船有很大的需求。昔日造船厂主要集中在澳门半岛的西北海岸(沙梨头、林茂塘一带)、氹仔锚地(氹仔旧城区),以及路环船铺街(谭公庙前地附近)和荔枝碗,其中荔枝碗至今仍然保留十多座造船厂。澳门造船业主要生产木船,制作以人手为主、机械为辅,在简单搭建的船厂内造船。

除了民间造船厂,澳葡政府也设有政府船坞,曾经生产渡船、稽查船和消防船等。1987年,政府船坞与路环的造船厂合作兴建“澳门号”(Lorcha Macau)木帆船,并远航至日本、印度、泰国、葡萄牙等地。然而,随着内地市场开放及澳门渔业没落,造船业在1990年代已步向衰落。最后一艘澳门制造的渔船在2005年下水,标志着澳门造船业结束。

mainsite_psd_aomenqi02_3
mainsite_psd_aomenqi02_3

小孩们在做“摈炮”工序,把炮竹编织成一串串。(李超宏先生摄,澳门摄影学会提供,引自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文史网)

mainsite_psd_aomenqi02_4
mainsite_psd_aomenqi02_4

     女工用炮架搓卷炮竹的外壳,这工序称作“搓炮”。

mainsite_psd_aomenqi02_5
mainsite_psd_aomenqi02_5

     工人在炮竹工场内晒炮饼。

mainsite_psd_aomenqi02_6
mainsite_psd_aomenqi02_6

   氹仔益隆炮竹厂曾是澳门其中一家最具规模的炮竹厂,也是现时保存较完整的相关工业遗址,厂内设有仓库、办公室、凿炮坊、水塘、小庙等。

ebook

早在1864年,澳门已有开设炮竹厂的纪录,1880年代更有多达十五家炮竹厂,但其后因为火药专营承充和广东限制出口材料,使炮竹业一度缩小。1920年代,澳门共有八家炮竹厂,不但供本地使用,也出口至海外。

炮竹生产涉及多项繁复的工序,包括调配火药、搓炮(把纸张搓成炮壳)、凿炮(把火药和引线放入炮壳)、摈炮(把炮竹串起来)、包装等,因此需要大量人手参与生产工作。同时,炮竹生产也是高危的工作,特别是配药、凿炮等,可能会引起意外,造成严重死伤。1925年台山炮竹厂爆炸后,澳葡政府把所有涉及危险工序的炮竹厂迁到氹仔,这也使炮竹业成为氹仔居民的重要生计。不过炮竹业在1970年代走向式微,各家炮竹厂相继结业,使这个行业成为澳门的历史。

mainsite_psd_aomenqi02_7
mainsite_psd_aomenqi02_7

售卖传统神香的香庄。神香业曾是澳门重要手工业。

ebook

神香是华人传统祭祀上重要的用品,因而需求很大。早在1867年,澳门已有不少生产神香的场所,而澳门第一家香庄陈联馨香庄在1877年创办。至于澳门最具规模的香庄梁永馨香庄,于光绪年间创办,除了在澳门设厂,也在香港和广州开分店。二十世纪初,由于澳门的神香品质优良,极受海外市场欢迎,不但在本地自用,也出口到内地、东南亚、美国等。直到1980年代,澳门神香业因内地改革开放而没落,神香业最后在澳门几乎绝迹。

mainsite_psd_aomenqi02_8
mainsite_psd_aomenqi02_8

梁永馨熊胆清火眼痛丸商标。除了生产神香,“梁永馨”也生产中医药。

mainsite_psd_aomenqi02_9
mainsite_psd_aomenqi02_9

澳门昌明火柴厂的火花。当时火柴盒上的贴纸,称为“火花”。(姚鸿光先生收藏,澳门上架木艺工会提供,引自澳门基金会“澳门记忆”文史网)

ebook

相比于造船业、炮竹业和神香业,澳门火柴业起步较晚。1923年,董耀堂和董庆堂兄弟在澳门创办昌明火柴厂,标志着澳门火柴业的开端。当时,火柴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庞大,使火柴业得以迅速发展,并且出口到内地、新加坡和泰国等地。

mainsite_psd_aomenqi02_10
mainsite_psd_aomenqi02_10

左至右:澳门博物馆展出多款火柴盒、民国时期澳门街头上手拿烟斗和盒装火柴的老人。随着打火机普及和战后经济转变,澳门火柴业在1970年代划上句号。

手工业为何在澳门兴起?

首先,内地在十九世纪中叶起战乱频仍,使大批人口迁移到澳门,提供大量劳动力和资金。第二,澳门港的航运有利于材料进入和货品出口,促使货品销售到内地和海外市场。第三,澳门在二十世纪中叶前仍有大量空旷的土地,让手工业得以发展。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澳门遗产学会副理事长劳加裕先生(图6)、澳门基金会(图1、2、3、9)、FOTOE(图4、5、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