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五四运动概览

wusi_header_1200x400_v2_sc
wusi_header_1200x400_v2_sc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广义的“五四”,包括了1910年代中至1920年代初的新文化运动,以及1919年5至6月间的五四爱国运动。狭义的“五四”,一般单指后者。二者精神雷同、密切关联、互相影响,但其缘起、性质、内涵及影响不尽相同。新文化运动(1915-1923)是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起于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至1923年6月成为中共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而大体告一段落。这场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一批曾出国留学、受到新思想冲击的知识分子发起,提倡民主与科学。其间不仅倡导文学革命,严厉批判旧有文化传统,推广白话文以取代文言文,也曾喊出“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一类激进口号。在新文化精神的感召下,国民思想颇受薰陶,五四爱国运动遂应运而生。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至6月)因爆发于5月4日,故常简称“五四运动”,直接起因于民初外交失败,尤其是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处理“山东问题”袒护日本、对华不公,因而掀起青年学生和民众一场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三千多名学生云集天安门,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全国民众大力支持。最后中国代表在6月28日拒签《凡尔赛和约》,运动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此后新文化运动继续开展,许多学子赴法勤工俭学及赴苏留学。为顺应新形势,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国民党亦力求改组,影响至大至深。

wusi_timeline_750x715_sc_v2-01
wusi_timeline_750x715_sc_v2-01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