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為了更好地歸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年少時渴望着離開原生家庭和故鄉,憧憬着外面的精彩世界。只有在真正離開故土之後才恍然發現,原來家鄉、家人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骨子裏……從山東高密東北鄉走出來的著名作家莫言也不例外。 

只有五年級學歷,但卻踏上了文學之路並一路走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台。莫言說,支撐起他「文學大廈根基的還是他的故鄉和童年」。如今,家鄉已不再是他一心逃離的地方,而是成為功成名就後的莫言的「避難所」。 

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國文學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說:莫言不只是位作家,也是個現象。一個只有五年級學歷的人獲得榮譽博士、各種榮譽乃至諾貝爾文學獎,他有何特別之處呢?

 

故鄉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年少時渴望着離開原生家庭、離開故鄉,憧憬嚮往着外面的精彩世界。只有在真正離開故土之後,我們往往才恍然發現,原來家鄉、家人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骨子裏……少年時的莫言也不例外。

20180405103775113fa
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莫言舊居內景(來源:中新社)
20180405103775113fa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出生在山東省高密市大欄鄉平安莊東北鄉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從出生到1976年參軍離開家鄉,莫言人生的頭21年都在這裏度過。

這裏距離聊齋先生蒲松齡的家鄉不遠。當地人也十分擅長講各種鬼怪妖狐、歷史傳奇的故事。童年時代的莫言就與這些故事結下了不解之緣。聽長輩、鄉親們在炕頭河堤講故事,或者是把集市上聽說書人講的故事添油加醋講給媽媽、姐姐聽。在逃避勞動的同時,這也成為莫言最初的創作嘗試。

童年時期用耳朵「閲讀」來的這些故事長大後成為莫言小說的素材。當時的農村還沒有電,就連煤油也有限,到了晚上,漆黑的村子裏只有鬼火在閃耀,聽完故事後又驚又怕的莫言往往是高唱着革命歌曲回家的。但是這種恐懼感大大豐富了莫言的想像力,這在他早期的小說中尤其深有體現。

小學五年是莫言所有的正式學歷,即便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年幼的莫言仍展現出他的創作才能。在三年級的一篇作文令老師刮目相看之後,他對作文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在後來的一兩年裏,他的幾乎每一篇作文都會作為範文在班上朗讀,有時甚至會拿到旁邊的農業中學去讓中學生學習。

他從熱愛文學的老師那裏借閲了《苦菜花》《林海雪原》《三家巷》等現代小說。並把村裏僅有的《三國演義》《聊齋志異》《隋唐演義》等十幾部古典章回體小說看了個遍。

為了向村裏其他人家借書,他不惜以孩子們最反感的勞動——幫人推磨作為報償,推一下午磨換一冊《封神演義》 。寧願家裏的羊餓得咩咩叫,自己躲在草垛裏被咬一身包,也要在一個下午之內看完一本《青春之歌》。

很快,三年自然災害給他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寂寞與飢餓的記憶。文革接踵爆發,莫言因為家庭成分被迫輟學。

在其他同學在教室上課時,少年莫言趕着牛孤身一人在山上看白雲流動,聽草在大地中生長。心中的孤單,再加上肉體上的飢餓,令莫言養成了敏鋭的感官。多年後他在作品中對氣味、視覺衝擊以及各種觸感的生動描寫可能就要歸功於這段經歷。

經濟困難時期,吃飯穿衣都是問題。死亡也是家常便飯。這時的莫言自然沒有甚麼寫作的遠大志向,唯一的願望就是怎樣能吃頓飽飯,怎樣能脱離農村、進入城市——這也是當時許多年輕人的最高理想。

一位山東師範大學畢業的鄰居被打成右派後回到老家,向少年莫言描述了作家的「富裕」生活:一天三頓餃子——對每年只能吃上一頓餃子的農村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和令人嚮往的。莫言第一次有了當作家的念頭。

為了離開農村,莫言進過工廠,鋪過濟青公路。直到1976年,這個中農家庭的孩子才有機會「鑽了個空子」成功參軍離開家鄉。

 

離開

1981年5月,莫言第一篇公開發表的小說《春夜雨霏霏》在河北保定的文學雙月刊《蓮池》上刊登。此時的莫言還處在挖空心思找故事的階段。

開始寫作時他最早使用的是原名,但遲遲得不到發表,每次寄出去都是退稿。戰友提醒他換個響亮的筆名。莫言這個名字一方面源自他的原名管謨業中的「謨」字,另外一層意思是提醒自己少說話。年少時的莫言因為話多、總是招惹麻煩而被稱為「炮孩子」。

然而,這也並未妨礙他直言不諱。在參加解放軍藝術學院(現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文學研修班時,他直言班裏名氣最大的同學、當時因為《高山下的花環》已經紅遍全國的李存葆的另一部作品「根本不是小說」,引起不少非議。

為了寫出與別人不同的小說,他憋着一股勁寫出了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莫言曾這樣說過,如果非要說哪部作品中的哪個人物是自己的化身,那應該是《紅蘿蔔》裏那個沒有名字的黑孩。黑孩所處的寂寞荒涼、無人理睬的生活環境或許正是自己少年時期那段深刻經歷的體現。

自此之後,他的文學觀念發生變化,開始寫自己的經驗、自己熟悉的農村生活,漸漸地,他的創作發生了巨大轉變,「從我找故事變成故事找我」。接着,他用「莫言」這個名字發表了《球狀閃電》《爆炸》《白狗秋千架》等多部中短篇小說。

20131026449ta
舞劇《紅高粱》中的「祭酒」情景(來源:中新社)
20131026449ta

 

1986年,讀者最為熟悉的《紅高粱家族》發表(書的五章最初作為中篇小說分別發表),引起巨大關注,並被評選為當年的年度最喜愛作品。轉年,張藝謀開始與莫言合作將其改編為電影《紅高粱》,並在1988年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成為中國首部獲得國際A級電影獎的影片。莫言名聲大噪。

此後,這部描寫高粱地裏的抗日血淚史的作品在1993年被美國業內權威期刊《當代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Today)評為全球最佳小說,並在2000年入選《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同時也是莫言最廣為人知的作品。

 

歸來

可以看到,童年和青少年在農村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是造成莫言小說風格與其他人不同的重要原因。莫言的大部分小說動用的無不是他在20歲之前積累的生活資源。

小說《白狗秋千架》改編的電影《暖》 也反映了對故鄉的感情,該片在2003年東京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大獎。

1995 年,寫給一年前過世的母親的《豐乳肥臀》面世。雖然不少人從一開始就對題目存在異議,但莫言自認為該書是自己的創作頂峰 。這部謳歌母親和生命的民間史詩性創作在1997年獲得大家文學獎以及史上最高的十萬元人民幣獎金。

在轉業報社後,莫言又陸續創作了《紅樹林》《我們的七叔》《檀香刑》等中長篇小說。

2011年,醖釀多年、幾易其稿的《蛙》 獲得茅盾文學獎。它以莫言的堂姑為原型,講述了六十年中國農村生育史。

「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是密切相關的。」莫言說,「高密有泥塑、剪紙、撲灰年畫、茂腔等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民間文化伴隨着我成長。我從小耳濡目染這些文化元素,當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這些民間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我的小說,也影響甚至決定了我的作品的藝術風格。」

2012年10月,瑞典文學院宣佈,中國作家莫言因作品《蛙》將民間傳說、歷史和當代相融合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通過融合幻想與現實、歷史視角與社會視角,莫言創造了一個複雜性堪比福克納(Faulkner)和馬奎斯(Márquez)作品的世界,同時從中國古代文學和口述傳統中找到一個起點,」瑞典文學院這樣評價道。

「他寫農民、寫農村生活、寫為了活下去、為了尊嚴而奮鬥的人們」,時任瑞典學院常務秘書的恩隆德(Peter Englund)在宣佈獲獎者時表示。「在他還是孩子、在聆聽民間故事時就已經為他的書打下了基礎。人們曾用魔幻現實主義來描述他的作品,但我想這是貶低他了——這不是他從賈布列爾·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那裏借鑒來的,而是完全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在讓超自然走入日常的同時,他是一位極其具有獨創性的講述者。」

vcg11441884811v2
莫言在家鄉接受採訪(來源:視覺中國)
vcg11441884811v2

 

莫言說:一個作家哪怕寫百部小說,認真分析起來,他的童年記憶、故鄉經驗永遠是在背後潛藏着的,這個是無法改變的。

「支撐我文學大廈根基的還是我的故鄉和我的童年——或者說是我的生活。」

如今的莫言已不再是那個渴望離開家鄉的年輕人。在被媒體追逐時,他經常會躲回老家。而且,每年的秋收季節,莫言都會回到老家和自己年邁的父親和鄉親們生活一段時間。

瑞典文學院成員馬悅然(Göran Malmqvist)說:「他是一個生長在農村的男孩,牢牢地植根於這片土地。」

tf3moyan-4
tf3moyan-4

短篇小說集 :

《白狗秋千架》

《與大師約會》 

《故鄉人事》  

散文集:

《會唱歌的牆》 

影視劇本:

1.《紅高梁》(合作),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1988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

2.《英雄浪漫曲》,《中外電影》,1988年。

3.《大水》(合作),《中外電影》,1989年。  

4.《哥哥們的青春往事》(六集連續劇)(合作)河南電影製片廠攝製 1991年。

5.《太陽有耳》,嚴浩導演,張瑜主演,獲1996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6.《紅樹林》(十八集連續劇),檢察日報影視部攝製,1998年。

7.《霸王別姬》(話劇,合作),空政話劇團,2000年底在北京演出。

8.《夢斷情樓》,合作。

9.《我們的荊軻》(話劇),《鐘山》2004年2期。

10.戲曲文學劇本《錦衣》。

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篇目:  

1.《紅高粱》,1988年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師父越來越幽默》改編為電影《幸福時光》。

3.《白棉花》。 

4.《白狗秋千架》改編為電影《暖》,獲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第12屆金雞百花獎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編劇獎。

 

 

參考資料: 

《外媒看莫言:沉默作家 文字英雄》 黃昉苨 青年參考 2012/10/17 

《莫言——諾貝爾獎背後的文學路 》魯豫有約 2012/10/19 

《莫言: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 面對面 央視網 2012/10/14 

《莫言獲獎感言:我的故鄉和我的文學緊密相關》 新華社 2012/10/13 

《莫言:最大成功是家庭幸福 妻子:三代人住91平米房》 中青網 2012/10/17 

《莫言研究三十年述評》 叢新強 孫書文 東嶽評論 2013年第6期 

Mo Yan wins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The Guardian. 2012/10/11 

After Fury Over 2010 Peace Prize, China Embraces Nobel Sele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2/10/11 

莫言演講:我怎麼成了小說家 Mo Yan: How I Became A Novelist? 2015

 

 

bulb

 

聽讀:沒有時間整部閲讀的讀者可在聽書APP「得到」中找到莫言年輕時的編輯、《三聯生活週刊》主編朱偉講讀的《透明的紅蘿蔔》《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等六部代表作品,以更短的時間了解莫言作品。 

遊玩:高密市隸屬山東省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膠東地區,東與青島市接壤。莫言可謂是高密市的旅遊名片,市內有莫言文學館、莫言故居以及紅高粱影視基地。有興趣者可參考相關攻略。國泰港龍航空每日有直航航班往返青島,飛行時間約三小時。可計劃兩地一起遊玩。

上載日期:
2019年09月3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