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壽命背後的那些事

中國人均壽命逐年增加,這背後有着經濟、醫療、教育等多方面的影響。經濟發展助力民生建設,人們消費水平提高,食品、保健品消費相應增加。醫療條件不斷完善,各類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高等教育的普及,讓更多人具有保健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朝陽緩緩升起,陽光照到山間一處岩洞,洞內燕子翔集,百鳥和鳴,洞外綠竹猗猗,青山如黛。而另一處岩洞,洞內歧路交錯,但可見一根根鐘乳石柱倒垂而立,雄姿挺拔,洞周圍乃險崖峭壁,但卻生長着一株株參天大樹,樹根直插入石溝石縫,甚至將岩石整個包起。盤陽河悠悠穿過兩洞,河水清澈透明,水平如鏡。

這不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是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的自然風光。巴馬曾被譽為長壽之鄉,全縣27萬人,百歲老人接近百位,90歲年齡段的長壽老人也有800多位,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這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許多遊客也因此慕名而來,想感受一下巴馬的靈秀山水,追尋長壽的足跡。

s7renjunshouming-1
廣西巴馬的優美風光(來源: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整體的人均壽命也在不斷增長。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內地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6.25歲,其中女性為77.83歲,男性為74.8歲,自1960年以來已經連續增長了5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25項主要指標,有一項便是人均預期壽命五年內增加1歲。人均預期壽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健康水平的反映,但背後影響人均預期壽命的因素卻多種多樣。

s7renjunshouming-2

 

經濟

經濟水平是影響人均壽命的最主要因素。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與之相伴的是物質的繁榮、生活條件的不斷進步和改善。經濟也帶動了民生建設,包括住房問題、就業問題,都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創造了條件,這些變化的共同作用就是使得人均壽命在不斷提高。另外,經濟發展讓人們的收入增高,從而使得消費性支出逐漸增高,如用於食品消費、醫療保健品消費等等,當醫療保健方面的消費物有所值,壽命自然會延長。所以經濟水平制約着其他許多方面,從而影響人均壽命水平。

2016年中國內地GDP達到12.238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位列世界第二,人均GDP達到8827美元,從2001至2016年,人均GDP平均增長速度達到8.9%。中國內地在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為人均預期壽命的持續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人均消費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費水平的一個有效標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已經超過15000元,2017年達到18322元,比上一年增長5.4%。人均消費支出持續增長,反映出居民生活條件改善。在消費類型上,醫療保健類消費也穩定在7%左右。

根據學者徐鑫(2011)及王霓、朱艷陽(2014)對中國內地人均壽命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人均GDP以及人均消費性支出都與人均壽命正相關,而其中人均GDP的影響則更加明顯。

s7renjunshouming-3

 

中國內地經濟飛躍除了歸功於改革開放的政策,還得益於近幾十年社會穩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如果因為戰爭、政治體制變動等而造成社會不穩定,國民經濟也一定會受影響,居民生活水平也會下降。如1991年蘇聯解體造成了整個國家結構和制度的改變,由此帶來了社會動蕩,人均預期壽命也從1988年的69.5歲一直下降到1994年的64.5歲,之後才有所回升。所以保持社會的穩定對經濟、社會及人均壽命都很關鍵。

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談到,美國過去保持經濟(GDP)增長,但實質受惠者只是社會上最富裕的1%至10%人口,基層90%並未受益,貧富懸殊情況加劇使得美國人均壽命在2014至2015年出現小幅下降。這種情況是在發展經濟時需要注意的。

 

醫療

眾所周知,健全的醫療體系、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技術以及高素質的醫療隊伍,對於人類免除各種疾病困擾、維持身體優良狀況、提高人均壽命有顯著的影響。

建國以後,中國政府就非常重視建設基礎醫療條件。城市裡,在各個工廠、單位、區縣建立了基層衞生防疫組織;在農村,由農民互助互濟的合作醫療體系也紓緩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經過簡短培訓的、大批非專業的「赤腳醫生」為當地農民進行的初步預防和醫治服務,雖遍佈鄉村,其實是力所不逮,勉爲其難。改革開放三十年多后,局面開始有較大的改觀。至2016年,全國包括各類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內的衛生機構共計超過98萬個,醫療衛生從業人員超過1100萬,為歷年最高。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逐年上升,2016年已達到5.37張。可見中國內地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不斷完善,保證更多的人享有足夠的醫療衛生資源。而在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上,2016年中國內地在傳染病、孕產期和營養狀況這些方面的死亡率僅有3.8%,領先於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新生兒、嬰兒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也都連續十幾年不斷下降。

不過在醫療水平對人均壽命的影響力上,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為在城市、鄉鎮、農村之間的醫療水平仍然具有較大差距,而農村居民受經濟條件限制、傳統觀念束縛等原因,存在有病不及時治療的情況,所以今後國家和政府仍需致力於改善落後地區的醫療條件,控制醫療收費標準,從整體上提高全國的醫療水平。在全民醫保等制度逐步落實後,醫療衛生條件將會更大程度地影響人均預期壽命。

s7renjunshouming-4
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的中醫大夫為貧困患者免費治療(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教育

通常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綜合素質也會比較高,平時會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也會了解營養、衞生和保健等各方面的知識,更加注重生活的質量,壽命自然就會高。另一方面,當夫妻倆受教育程度較高,在生育階段就會更注重衞生、健康條件,做好孕前、產前的各項準備和護理,對孩子的撫養也會更科學和謹慎,下一代的預期壽命就會提高。

倫敦經濟學院社會政策系研究員Isaac Sasson發表的論文《1990-2010年間美國人的預期壽命與壽命變化隨教育程度變化趨勢的研究》(Trends in Life Expectancy and Lifespan Variation b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nited States, 1990–2010)就表示,美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預期壽命更高,而且彼此之間的壽命差異較小,受教育水平較低的人則相反。所以可見,教育水平對預期壽命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

1986年開始,中國內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努力保證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普及性的學校教育,近兩年還有許多人提出十二年義務教育的議案,但尚在討論中。九年義務教育政策實施三十多年來已經取得了顯著效果,2016年中國內地15歲及以上文盲人數已經降至5.28%,比20年前降低了10個百分點。除了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以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也在增加,中國內地的高等院校入學率從2000年的7.6%上升到了2016年的48.4%。學者魯小波、陳曉穎(2007)在研究中也認為,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平均預期壽命有着明顯的改善。

s7renjunshouming-5

 

 

除了以上幾項重要的影響因素外,環境、人口結構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人均預期壽命。近年,政府已經加大力度治理環境污染,許多城市及鄉鎮也在積極探索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擴大綠地面積等,努力營造更加適宜的生活環境。

發掘百歲老人,評選長壽之鄉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經濟和社會的持續進步,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讓人均期望壽命不斷向上增長。

   

 

參考資料:

Trends in Life Expectancy and Lifespan Variation b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nited States, 1990–2010. Isaac Sasson, 2016

《我國人均壽命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王霓、朱豔陽 《商業經濟》,2014年第3期

《對中國人均壽命影響因素的信息加權集結的計量分析》 徐鑫 《統計與信息論壇》,2011年7月

《對影響上海人均壽命與綜合環境因素的逐步回歸分析研究》 郝勇 《經濟師》,2003年第11期

《中國各省人均壽命影響因素研究》 魯小波、陳曉穎 《雲南地理環境研究》,2007年3月

《諾貝爾經濟學得奬者:貧富懸殊 人趨短壽》  搜狐財經  2016/9/19

中國國家統計局

世界銀行數據 

 

上載日期:
2018年11月2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