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近海揚帆的珍貴記憶

0802ph023
唐朝與日本的主要海上航線圖
0802ph023

中國的海岸線長約一萬八千公里,造船與航海都有悠久的歷史。初時,人們只是在本土沿海航行,後來航行至近鄰朝鮮、日本和東南沿海地區。從兩漢起,已開闢了印度洋航線,此後歷代航海日益發展,至唐代形成了海上絲綢之路,或稱陶瓷之路。中國商船將大批陶瓷器販運至紅海西北角的大秦帝國,甚至非洲東海岸。宋代以後,由於使用羅盤導航,航線增多,航海更可橫越印度洋和非洲東海岸。在世界航海史上,從中國或東方經過印度洋、繞過非洲好望角直達歐洲大陸的整個海上航線,有一半是中國人所開創。指南針和牽星術引導中國人橫越印度洋,這又為歐洲人東來奠定了海上一半航線的基礎。

0802ph022
徐福船隊東渡日本的可行性航路略圖
0802ph022

古人大概憑藉獨木舟已在大陸沿岸漂流航行了。夏、商、周時代,由於木板船與風帆的問世,人們已開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今日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已積累了一些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氣象等知識,初步形成了近海遠航所需的技術和相關知識。漢唐之間,海上航行頻繁,其中最著名的遠航計有:徐福東渡日本、中日朝航線的開通、鑑真東渡和開通西洋航線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派遣徐福攜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神仙,徐福因此抵達日本。徐福東渡日本的航路可能是從山東半島出發,穿過渤海口,抵達遼東半島,再沿朝鮮半島近海域抵達對馬海峽,經沖島入日本北九洲。徐福率領龐大船隊,沿近海岸航行繞道而抵達日本,表明古代中國人近海遠航的技術和知識已趨成熟。日本和歌山縣新宮町附近迄今還有徐福古墓、古祠和徐福碑文,以紀念他率男女、攜種粒和耕作農具,開墾種植,養育後代之功。

0802ph021
迎接中國冊封使船的日本隊伍模型
0802ph021

從漢代起,中、朝、日三國交往頻繁。在日本北九州福岡縣曾出土漢代金印一枚,上刻「漢委奴國王」。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經過南北朝的航海技術進步發展,到了唐朝,中、朝、日三國海上往來已開闢了多條航海線路:有北路的北線和南線,南路的北線與南線。南路的兩條航線是從江浙沿海的楚州、揚州、明州等港出發,向東偏北橫越東海,直達日本。鑑真(公元688—763年)是唐朝高僧,揚州大明寺主持。唐天寶元年,日本遣唐使和留學僧邀請鑑真渡海赴日講佛法,普渡眾生。於是,鑑真從公元743年開始歷經六次東渡日本的艱難航程。前四次或受官府與寺僧阻撓,或受風浪襲擊,船沉絕糧,半途而廢。第五次,出海後誤將海市蜃樓以為真島,後隨怒濤風浪而飄泊至今日之海南島。第六次,再從揚州出發,入東海後被東北風吹至阿爾奈波島,然後北行,經日本列島後抵達日本。

0802ph024
鑑真東渡日本海上航線圖
0802ph024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