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不讀《大學》,何以修身治國平天下?

0701ph014
曾子像
0701ph014

古代貴族有小學和大學。貴族子弟在十五歲之前上小學,學習文字、書法、計數、禮儀等等,十五歲以後便上大學。在大學裏是學甚麼的呢?《大學》是一篇寫於先秦時代的儒家文章,內容是講述儒家的治國道理,其中包括有著名的「三綱領」、「八條目」,對後來儒家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有關《大學》的作者,有說是由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寫。《大學》在漢代被收入《禮記》一書,宋代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 合編為四書,成為宋代以後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

0701ph015
朱熹像
0701ph015

《大學》首篇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意思是說,大學的道理,就是要培育高尚的品德,然後去教化民眾,使自己和整個社會都達到崇高至善的境界。這是先秦儒家對古代大學制度的解釋,雖然未必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但是這個解釋就成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理想。《大學》八個步驟中的後四個步驟,是關於治理國家的,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一個人通過「正心誠意」的修養,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人有道德便能夠令家庭和睦;能令家庭和睦就可以團結人民,治理好國家;若能治理好一個國家,他就有能耐使整個天下都達到至善的境界。「正心誠意」的修養過程,後來被稱為「內聖」之學,而治國平天下的過程,就被稱為「外王」之學。「外王」之學的關鍵,就是以個人(君主)的道德人格,作為治理國家的基礎。

0701ph016
三綱領八條目
0701ph016

從「明明德」、「親民」到「止於至善」,是從個人的道德修養,延伸至治理社會的過程。《大學》把這個過程分為八個步驟,前四個步驟是關於個人修養的,即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意思是說,人要在生活實踐中,學會處理各種問題,獲得正確的知識;有了正確的知識後,向善之心便會真誠,個人的生活目標和興趣就會正確而不偏邪。這裏的關鍵就是正心誠意,人的向善之心,不是勉強造作出來的,做給別人看的,而是必須通過生活的錘煉和知識的累積,逐步成為生命的內在需要。《論語》中記述的一件事,很能說明修身與治國的關係。魯國的執政官員季康子看到盜賊很多,感到憂慮,就去向孔子請教如何能夠消除盜賊。孔子說,你作為國家的執政者,不要有太多的貪欲,人民若看到這種好榜樣,你就算是把東西送給他,他也不會去偷。在孔子看來,良好的國家政治,並不是要法規多麼健全,財政多麼充裕,而是君主本身擁有高尚的品德,人民能受到他的教育、感化,都有向善之心。這就是《大學》中表達的從修身到治國的政治理念。

0701ph013
《大學》
0701ph013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7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