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不同朝代的家教特色

mainsite_5000_30054_2_header_v1
家教特色
mainsite_5000_30054_2_header_v1
30054ph005
宋代科舉考試圖
30054ph005

原始時期

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大家庭實行家長制,並通過對家庭成員進行傳統習俗的訓練來鞏固家長的統治。這種原始社會的氏族大家庭教育,只能算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萌芽狀態。進入階級社會後,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宗族制階段,人們聚族而居,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文化傳統。宗族的家教主要由宗子負責,教育內容包括生產、生活、軍事、祭祀等方面,以增強宗族的凝聚力。

 

先秦時期      

春秋以前教育機構設於官府中,此即「學在官府」,意思是在宗族內培養仕宦的本領,這個本領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學,學在官府是貴族的特權。西周時期,周天子重視保存典籍文字,為學在官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而進入東周以來,由於戰亂頻繁,典籍多有遺失,王朝內掌管典籍的史官攜王室所藏文獻逃亡他國,動搖了周王室的學術地位。另一方面來看,正是由於典籍的外洩,為學術的自由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春秋末年,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這裡的「四夷」並非指少數民族,而是指「四野」。「學在四夷」是指私學產生,學術走向自由。

30054ph004
孔子為「萬世師表」,位於北京孔廟(平子攝)。
30054ph004

兩漢時期      

漢代的私學主要分三種:一是書館,以作蒙學教育;二是鄉塾,即鄉村學校;三是「精舍」作專經教育。蒙學教育是幼兒教育,幼兒年齡小無法生活自理,多在家中接受教育。再往後就是一些有錢人有能力培養孩子就送進鄉塾,政府提倡辦鄉塾,而鄉塾中的佼佼者就可以上精舍。

30054ph006
東漢講經畫像磚
30054ph006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以來,門閥士族控制朝綱,每個家族通過加強經學傳家來保護自己的社會地位。當時的文學包括文史哲方面著作,也就是經學和文學藝術,因此魏晉時期在家族教育中也非常重視文學教育。隨着佛教傳入和玄學盛行,家族對學問的傳承也發生了變化。士大夫階層已經由單純崇拜儒家經典到兼通儒、釋、道。家族教育受學術氛圍影響,也不再拘泥於儒家經典,而在尋求具有家族特色的學問傳承。

30054ph007
漢畫石「講經」,右者扶台而坐,立者為其侍者,其餘七位弟子列跪聽教經。(平子攝)
30054ph007

隋唐至明清時期  

隋唐以後家族教育以科舉應試為主。唐宋對幼兒文章詩賦的重視,出現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學盛世。唐以後少數民族與漢族往來頻繁,呈現民族大融合形勢,少數民族受到華夏文明吸引,開始重視家族教育。門閥世族在唐以後開始衰敗,許多地主階級感到生存危機,一些政治家出於維護地主階級的目的,掀起了倡導家族制度的熱潮。於是自宋代以來,一直表彰累世共財的大家族為「義門」,提倡用建祠堂、置族田、修家譜等手段來敬宗收族。宋代開始出現「義學」,義學有官辦和民辦之分,官辦義學中的教師,其俸祿由國庫開支,民辦的義學由捐田、捐銀維持。明清時代義學又繼續發展,特別是清代更大力提倡辦義學。

30054ph008
明清進士題名碑
30054ph008

近代改革

1861年,洋務運動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揭開了教育改革的序幕。隨後,清政府迅速開始推行新學制。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壬寅學制)和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是對近代新教育的巨大推動。1905年,在中國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這也標誌了新學制在全國取得勝利。新式教育成為士人和平民子弟的唯一出路,興辦新學堂之風席捲全國。新學堂教育的內容也逐漸縮減了傳統讀經課程,出現了以中文和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為主的教育體系,並仿照西學設置算術、歷史、地理、體操等課程。1905年頒佈的《上海私塾改良總會章程》也將教育內容的改革作為核心。

30054ph009
1862年7月,醞釀了一年多的外國語學堂正式開學,命名為「同文館」。
30054ph009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