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文辭之美」怎樣界定美的定義?

0611ph004
翰林院
0611ph004

當我們讀到古今優美的詩文創作時,往往被其文辭之美所深深感動。如果要在我們主觀的美感之外,進而客觀地分析優秀文學作品的文辭之美美在何處?古人極為重視文辭美。孟子在《孟子‧盡心下》中認為:「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言辭淺近而含意深遠的,才是至善至美的文辭。南朝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風骨》中主張:只有具備動人的辭采,又富於剛健清新風格的文筆,才算是文章中的鳳凰。唐代詩聖杜甫則追求「驚人」的佳句,他曾說過:「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提倡「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認為文辭既要生動形象,又要含蓄蘊藉。清代文學家姚鼐則認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聲色」是指聲韻和文采。

0611ph006
白帝城(賀天健作品)
0611ph006

古人在詩歌的創作中,是極為重視煉字的。清代詩評家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主張作詩要做到:「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這種「見奇」、」見險」、「見新」、「見色」的佳字全靠錘煉而得。如宋人宋祁在《玉樓春》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後人稱這「鬧」字「平淡見奇」。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州》詩中有「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也是經過多次錘煉而成。據說他先用「到」字,再改「過」字,又換「滿」字,最後改為「綠」字。這個綠字為形容詞的使用法,給人一種江南滿眼綠春的視覺美感,可謂「樸字見色」了。

 

寫文章以簡練為貴。古人提倡「意則期多,字惟求少」、「言簡意賅」。自古以來,文學家一貫主張詩文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要為內容服務。古人所說的「詩言志」、「修辭立其誠」等都是說明這個道理的。南朝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提倡「文附質」,「質待文」,詩文的藝術魅力往往蘊涵在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之中。唐代韓愈主張「文以載道」,認為文章是用來表達思想的。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更以植物比喻詩文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他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顯然,這裡的「情」與「義」專指詩文的內容,「言」與「聲」則均指詩文的形式。文學家李翱認為:「義深則意遠,意遠則理辯,理辯則氣直,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反之,「義雖深,理雖當,詞不工者則不成文,宜不能傳也。」說明詩文內容的意義深遠決定「辭盛」和「文工」,相反,如果語言欠工巧,那麼作品內容即使很正確、很深刻,詩文也不能傳之久遠。

0611ph005
韓愈
0611ph00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1月2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