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藏傳佛教藝術

0522ph033
0522ph033

藏傳佛教是中國三大佛教之一,源自吐蕃時期印度和漢地傳入的佛教,形成於十 世紀前後、在西藏地區,為衞藏、蒙古、土、裕固、納西等民族信奉的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在其發展過程中吸收了西藏民間宗教和苯教的內容,如土著神靈及其相關儀式,成為一種地方化的佛教。

 

公元九世紀吐蕃統治敦煌時期,藏傳佛教始在漢地西域出現。至今,藏傳佛教已經遍佈西藏自治區全境、青海省、四川省西部、甘肅甘南、雲南迪慶和內蒙古自治區。境外尚有不丹、蒙古、俄羅斯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圖瓦共和國等,近年西方各國也有藏傳佛教流行。

 

藏傳佛教的教義相容大小乘而以大乘為主。其中多數教派都與一定的政治勢力有關,形成政教結合體。藏傳佛教思想在本質上與佛教哲學思想並無二致,如人生皆苦、四大皆空、生死輪迴、因果報應等,其區別在於藏傳佛教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闡釋佛教,將藏族土著宗教或文化意識的內容融入佛教理論之中,形成藏傳佛教的一些思想,這些思想更多的體現在藏傳佛教不同教派的教義體系中。

 

藏族藝術主要是宗教藝術,但在反映宗教主題的同時,也表現了風俗文化的內容,兩者不能截然區分開來。例如在布達拉宮中描繪大昭寺、桑耶寺建造歷史的壁畫,就描繪了吐蕃贊普的事跡及文成公主為建造寺院而堪輿占卜的情景;布達拉宮的壁畫則展示了達賴喇嘛朝覲清朝皇帝的歷史瞬間。藏族地區漫山遍野的瑪尼石刻經文和佛像,展示着佛教的內容,但它們實際上是古代藏族對山神巨石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藏族神話認為贊普天界降生於山頂,其次又出於防禦的目的,所以吐蕃人往往將宮殿建在山頂甚至是巨石之上。雖然建築的相對高度並不高,但利用巍峨的山勢增加了建築物懾人的氣勢和神聖崇高之感。早期(七至九世紀)的宮殿樣式如雍布拉康、帕邦卡宮及舉世矚目的布達拉宮都是這樣。西藏的寺院與漢地寺院相比有很大的區別。漢地寺院多藏諸深山,與民居分開。而藏僧雖然出家,但由家人供其飲食,故與家庭保留着密切聯繫。所以藏區寺廟往往處於居民區的中心,很多城鎮都是環繞寺廟發展起來的,如拉薩、江孜等。藏傳佛教發展了一種新的藝術品,唐卡。唐卡是藏語 thangka 的音譯,指西藏藝術中的一種卷軸畫。壁畫也是藏傳佛教藝術中一個重要的門類,它出現在吐蕃時期(公元七至九世紀),隨着佛教寺院的修建而逐漸興起。現存最早的寺院壁畫保存在西藏拉薩的大昭寺,具有明顯的東印度波羅風格,色彩富麗繽紛。除了唐卡、壁畫外,藏傳佛教藝術還有很多立體造像,如石雕、木雕、泥塑彩繪、金銅佛和擦擦等。我們閱讀藏傳佛教藝術,在欣賞佛陀的慈祥、菩薩的悲憫、度母空行的飄逸和護法神怖畏的同時,亦要理解其深層的象徵意義。例如十一面觀音像,其不同的面孔有不同的顏色,各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位於前方的三面呈平和靜相,是菩薩對行善積德眾生的希冀與嘉許;左側三面呈忿怒相,表示三守護,即佑護眾生免受惡趣邪魔的侵擾;右側三面是突出牙齒的善惡兼具相,代表三位佑護佛法的護法神;另一忿怒相為勸眾生向善相;頭頂最上方的一面代表阿彌陀佛,是為修習大乘的信眾示現的說法相。

 

中華文化是由包括漢族在內的 56 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多元一體的文化,藏傳佛教藝術正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它得到世界各國人士的珍視和喜愛,是我們的文化瑰寶。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