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八十及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實況

0431ph010
1984年12月,一部分青年作家和評論家在杭州舉行研討會,討論了文化尋根的問題,部分參加會議的代表會前在上海留影(左起宋耀良、季紅真、魯樞元、李子雲、李陀、黃子平、南帆、李慶西、許子東、陳思和、程德培、周介人、韓少功、吳亮、陳杏芬)
0431ph010

八十年代初的文學思潮,起先是貫穿在批判文革的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中,後來逐漸形成了以「人是目的,人是中心」為目標的創作思潮,強調和探討人性的自覺、人的尊嚴和權利、人與愛情等問題。文革中,大批中學生被送到農村邊疆去勞動。這批中學生被稱為知識青年,知青作家便是從這樣一個背景中成長起來,他們的創作許多以知青生活為題材,被稱為「知青文學」。代表作家有史鐵生、李銳、梁曉聲、葉辛等。他們對當年知青生活的記憶和描述並不一致,有的以揭露個人苦難為主,有的以懷念浪漫青春為主,也有的以調侃、戲謔為主。

0431ph009
《中國知青夢》書影
0431ph009

文化尋根思潮

1984年,中國盛行文化熱,投射到文學創作上的則是文化尋根思潮。起先出現在繪畫、詩歌領域,隨後進入小說創作。以湖南韓少功發表的《文學的根》一文為旗幟,北京的阿城、杭州的李杭育、陝西的賈平凹、西藏的扎西達娃等,從各自的地域文化出發,將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技巧與中國民族文化的審美特點結合起來,寫出了一批審美趣味新穎、形式奇特的作品,引起了普遍關注。但也有一批作家在尋根的立場上,繼續深入批判民族文化的愚昧落後,如鄭義的《老井》,而第五代導演陳凱歌拍攝的《黃土地》又將尋根精神引入電影創作。

 

民間理想文學思潮

九十年代初期,文學中的理想主義受到質疑,但有一批作家則從民間立場出發,重新撿拾起人類的理想與信仰。多元的民間文化,決定了民間理想主義的豐富性,作家所信仰的理想並不一樣,如張承志信仰了民間的宗教哲合忍耶,張煒在民間大地上呼吸着最健康的空氣,王安憶則從都市文化裏成功塑造了虛擬的民間生活形態,此外,如余華、莫言、李銳、韓少功、閻連科等作家都在各自的經驗中汲取了民間文化的豐富營養,他們的創作成為了九十年代最壯麗的文學風景。

bulb

哲合忍耶

「哲合忍耶」是中國回民40個不同教派中的一個。「哲合忍耶」一詞是阿拉伯語,意思是「高聲讚頌」。這個教派,自乾隆以來經歷清政府多次的大屠殺和流放。張承志在1984年到回民聚居地西海固,認識了這個教派,並成了哲合忍耶教徒。1991年,他以文學形式寫了一部有關哲合忍耶教派被迫害《心靈史》,在文壇引起震動,使人再度注意「哲合忍耶」這一教派。

0431ph011
張承志
0431ph011

敍事形式創作文學思潮

在1985年前後,文壇上出現一股以探索小說的敍事形式的創作思潮,代表作家有馬原、孫甘露、格非、余華、蘇童、葉兆言等。這批作家創作偏重於改革敍事語言和敍事方法,以掩蓋生活經驗的不足。馬原是先鋒小說的開創者,他用後設的手法打破小說的「似真幻覺」混淆現實與虛構的界限,使敍事顯得不確定。

 

零度情感文學思潮

出現於九十年代初,其特徵是排斥傳統現實主義的典型論,強調生存的意義高於人生理想,作家以「零度情感」來展現日常生活的本相。當中以池莉的《煩惱人生》、方方的《風景》、劉恒的《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劉震雲的《單位》、《一地雞毛》等為代表作。

0431ph012
《中國先鋒小說20家》書影
0431ph012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