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閩越人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30068ph039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是古閩越族舞蹈之遺存。
30068ph039

古代越人的音樂舞蹈富有民族特色,據劉向《說苑•善說篇》所載,楚國令尹鄂君子晳泛舟湖中聽到的越語歌,釋成漢語的意思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首歌曲調雖然今日已不得而知,但歌詞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十分豐富,委婉動人。難怪鄂君子晳聽了之後,「乃揄修袂,行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即以隆重的禮節破格優待了歌手。這首歌是划船的越人船夫隨感而發的,由此可見越族乃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族。

 

南音與北管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漢族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30068ph041
泉州文廟南音樂府
30068ph041

南音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語演唱。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南樂」乃就流傳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樂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古代大多稱「弦管」、「郎君樂」、「郎君唱」,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還有稱「錦曲」、「五音」等。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佈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相傳是明清時期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通過海上運輸、南下鹽兵、淮河缺堤難民等管道傳入。它與台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30068ph040
北管稱自己為「天子傳音」
30068ph040

閩越舞蹈

閩越國時期墓葬的出土器物上有舞蹈紋飾,反映了當時歌舞之盛,其中以銅鼓上舞蹈紋飾最具代表性。舞蹈者的裝扮很有特色,舞者頭戴插有鳥羽毛的羽帽,身穿以羽毛為飾的舞裙,裙前幅略過膝,似化妝成鷺鳥之形。

30068ph042
泉州拍胸舞被稱為「東方迪斯可」(王魯閩攝)
30068ph042

閩越部落族人是模擬家禽和山獸的動作而舞蹈,在盛大節日時,男女老少齊歡起舞,男性腰部佩戴刀或劍之類武器,頭則插羽毛,圍繞長者為中心人物而手舞足蹈,表現的是原始部落首領和部落成員舉行大集會的集體歌舞情形。舞蹈在閩越部落日常生活中具有重大意義,他們以舞蹈來表達自己的強烈情感與追求。

 

閩越族先民在幾千年前遺留下的蛇崇拜中的某些習俗,與當今猶存的泉州民俗──拍胸舞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文史界人士認為,如在泉州一帶流行的拍胸舞,就是古閩越人蛇圖騰崇拜和儺舞的遺俗。拍胸舞者頭戴草箍,在額前伸出一小段向前翹起,其狀如盤於頭頂上的一條蛇,而草箍末端的紅綢條則恰好在蛇頭中間露出,形似蛇之吐信。古閩越人有着在節慶、祭祀時將崇拜物頂在頭上的習俗,並在這種獨特的舞蹈中得以保留下來。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