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漢代帝王墓葬形制有哪些講究?

30027phn001_01
陝西咸陽漢陽陵南闕門遺址(圖片提供:海峰/FOTOE)
30027phn001_01

從中國古代歷史的長河中,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政治、經濟情況較好的時期,往往也是喪葬禮俗發展的高潮期。歷史學家和考古專家普遍認同,西漢帝王墓葬的規格以及墓葬形式,對中國以後的帝王墓葬制度有着深刻的影響。

 

中國古代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狀和規模的制度被稱為封土形制。漢代帝陵大多數採用「覆斗方上」式,也就是在地宮上方用黃土堆成三階逐級收縮的方形夯土台,形狀很像倒扣的斗。考古專家考證,這種帝陵的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續到隋朝。之後,又被宋朝選用。

 

漢代陵園大門兩側都設置有左右分列,中間形成缺口的闕,是標示地位尊崇的高層建築物。今天人們所能看到的陝西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門闕遺址。陵園四周城垣中央各修築門闕一座。南闕門遺址則由一組兩座對稱的「三出闕」構成,布局工整,規模宏大,保存良好,是罕見的漢代闕門建築珍品。

30027ph004
茂陵博物館內景
30027ph004

西漢帝陵的陵園旁邊多建立寢園,園內以寢殿為中心,配以便殿等構成一組建築群。這些寢園的布局形成了鮮明的漢代特點。以漢宣帝杜陵的寢園為例,四周築牆垣,北牆利用陵園南牆的一段。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南三面有門,內有寢殿和便殿兩組建築。

 

漢代帝陵寢殿的形制十分規整,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禮儀制度並傳之後世。《後漢書‧祭祀志》記載:「古不墓祭,漢諸陵皆有園寢,承秦所為也。」漢代帝陵的寢殿有用於祭祀的重要功能,寢殿陳設皇帝的衣冠、几杖、象生之具(神座),由宮人像生前一樣侍奉。史料記載,當時還有「日祭於寢」的禮儀制度。與漢代帝陵寢殿相配套的便殿,主要是存放帝王生前衣物、葬儀用具,以及參與陵事活動和管理的官員辦公、休息、宴飲的場所。

 

西漢初帝陵寢殿大多建在陵園裏,高祖和呂后陵的寢殿就在陵墓的一側。大約從景帝開始,寢殿移到陵園以外,一般在帝陵東南,獨立成園。西漢帝陵中,目前尚存寢殿建築遺跡的有景帝陽陵和武帝茂陵,均在陵園外東南方。

 

西漢陵寢制度除了在陵園內建寢殿,還在陵旁建陵廟,供奉皇帝「神主」,這是漢代帝陵規制的重要特色。漢代帝陵陵廟的規模宏大,巍峨壯觀,陵廟周圍築有高大的牆垣,陵廟內有正殿、殿門和闕等建築。陵廟在帝陵的位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通常都在陵園以外,也不總是與陵園建在一起。如漢武帝的龍淵廟、漢昭帝的徘徊廟均在陵東,漢元帝廟在陵西北,漢宣帝廟在陵東北。漢代陵廟與陵墓的距離也是遠近不一,遠者達幾里之遙,近者只有幾百米,兩者之間修建有專門的「衣冠道」相連。

30027ph005
出土的漢代玉杯
30027ph005

「漢興厚葬」,作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死後的隨葬品更是豐厚無比。漢代帝王陵的隨葬品中不僅有金銀玉器等奢侈品,還有大量的陶俑群,有陶製家畜、家禽以及糧倉、灶台等生活器皿,數量動輒數以十萬件。不僅造型生動,而且製作科學細膩。以羊為例,就有山羊、綿羊,大羊、小羊,公羊、母羊等區別。不僅反映了當時高度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而且生動再現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場景。據說,漢武帝茂陵陵園內外發現埋藏有各類陪葬品的外藏坑就達400座。史料記載西漢末年赤眉軍攻進關中,曾打開茂陵的羨門,成千上萬的農民起義軍搬取陵墓內的隨葬品,竟然「陵中物不能減半」。漢代帝王陵隨葬品之多可見一斑。

 

漢代人們普遍相信「人死為鬼,有知。」逝者有能力可降福生者,也有能力禍害生者。因此,為了祈求死者對生者的保佑,祭祀就成為一種經常和普遍的活動。在漢代,上至皇帝,下迄百姓,無不對祭祀活動趨之若鶩。班固的《漢書‧韋玄成傳》記載漢代帝王陵:「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於寢,月祭於廟,時祭於便殿。」西漢帝陵園中有寢,陵外立廟,均為祭祀之所。當時祭廟活動非常頻繁,除月祭外,各主要節氣慶典都要舉行儀式,將衣冠由寢殿迎入廟內,接受祭祀。文武大臣遇到重要事情,也要參謁陵廟。

30027ph006
漢代著名隨葬品九鳳大罐
30027ph006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9月2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