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古時的酒禮有哪些?

0909ph005
唐代《宴飲圖》表現了酒宴上的眾生相
0909ph005

中國古代禮儀的本質在於「尊尊」、「親親」。因為古代是宗法社會,特別是周代,國家與社會同構,人與人之間既有血緣關係,所以要「親親」——愛自己的親屬;也由於血緣的遠近親疏構成了尊卑有等,所以要「尊尊」——尊敬兄長與宗子。「尊尊」、「親親」既是行禮的目的,也是制定禮儀的原則。所有的「禮」及禮的儀文中無不貫徹了這種精神。                       

           

「尊尊」是統治者維持社會秩序及其統治的根本,但在具體的儀文當中「親親」無疑是基礎,因為沒有「親親」,就不能把統治對象招攏。因此周代的各種禮儀在表面上都要弄得「其樂也融融」。酒的性質(它的美味與刺激性)最適合製造這種「其樂也融融」的氣氛。然而,酒的長處在此,其短處也在此。參與禮儀者只顧「親親」,忘了「尊尊」(這在統治者看來是禮儀目的),在行禮場合中,沒上沒下、沒大沒小,亂了等級,甚至喝得口吐白沫,喧囂叫嚷,酒的聯歡作用過了頭,往往弄得不歡而散。這也是統治者特別警惕的,所以禮儀上的「禮」更有節制作用,不許「親親」越過限度,及時把「親親」引導到「尊尊」的軌道上來。

0909ph007
《宮樂圖》
0909ph007

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是鄉州鄰里之間定期的聚會宴飲。周代的「鄉」相當於五個州(每州2,500戶),是個高層的地方行政單位。「鄉飲酒禮」分許多層次,其中最高級的是鄉大夫(主持鄉政者)宴請貢於朝廷(周天子)的賢良之士;較低層次的是鄉人鄰里之間的歡聚。歡聚前,他們一起祭祀鬼神,祭祀後便按照一定的儀式飲宴。儀式莊重,不僅有儀文,還有音樂伴奏。其精神是「讓」和「敬」,通過行「鄉飲酒禮」養成謙讓和莊敬的人生態度。秦漢以後,「鄉飲酒禮」曾長期為士大夫所沿用,直到清代道光年間,朝廷為了把行禮經費撥充糧餉,才下令廢止。

0909ph006
清末廣東佛山舉行鄉飲大賓禮,六十歲以上赴會者二千多人。
0909ph006

乾杯與罰酒

參與飲宴,「乾杯」之聲每每不絕於耳,其實近代中國人飲酒不習慣一飲而盡,特別是一個人獨飲之時。因為北方人喝的都是酒精度數很高的白酒,這樣的酒一飲而盡,胃裡受不了。另外,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對進口的食物和飲料都注重品「味」,不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吸,怎麼能品出酒的美味呢?古代的酒,度數很低,為了表示豪爽,一飲而盡也是常見。

 

為了增加宴會的歡樂氣氛、增加熱鬧程度,也為了拉近彼此的關係,與宴者還編造出許多順口溜勸人多喝,有的還想出帶有強迫性的手段使人多飲,「罰酒」就是其中的一種。古代宴席上的懲罰是把受罰者驅逐出宴席,而不是讓他喝酒。「罰酒」本是文人搞的一種「韻事」。晉人石崇的《金谷詩序》中說他與一些文士在金谷園遊樂,人們有所感觸,「遂各賦詩,以敍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

 

酒過三巡

在評書與舊戲中經常可以聽到「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話。這句套話表明宴飲已經到了一定的深度,有甚麼實質性的問題可以開始談了,或者說宴飲已經到了尾聲。所謂「三巡」,就是三遍。主人給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過三次,客人都喝光了,這就叫「酒過三巡」。

           

「酒過三巡」這種說法大概起源於人們圍桌進食以後。唐代以前,人們進食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食具,分餐而食。與宴者各有一席,分散而坐,為之斟酒也不會有「巡」的感覺。隨着胡床(一種高腳折疊椅)傳入中原,人們有了高凳,為此逐漸發明了桌子。到了唐代人們圍着桌子吃飯的圖畫出現了(不過那時的桌子類似長方的高案)。古人倡導飲酒有節,飲不過三爵,過則違禮。因此「酒過三巡」的深層含義應是:酒已經喝得不少了,有正事談正事,沒有正事的話,也就應該散了。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7月2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