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受遺託孤後諸葛亮如何鞠躬盡瘁?

0104phn005
臥龍崗景區諸葛亮雕塑
0104phn005

夷陵之戰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忿恨孫權襲殺關羽,率領大軍東下伐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率軍緣山截嶺深入吳境,於夷道亭(今湖北宜都縣北)紮下大營。由於山勢陡峭,蜀軍處處結營,從巫縣至夷陵,蜀軍樹柵連營七百餘里,吳將陸遜採用火攻戰術,破蜀軍四十餘營,劉備敗歸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東)。夷陵之戰使三國鼎立的局面確定下來,蜀漢勢力再也沒有越出三峽。

0104ph007
劉備託孤泥塑
0104ph007

受遺託孤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大敗於亭,退回白帝城。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天,劉備病重,時太子劉禪留守成都,年僅十七。劉備召諸葛亮從成都前來,詔令他輔佐太子,並且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淚流滿面,回答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又詔敕太子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此後,諸葛亮恪守承諾,忠貞不渝,盡力匡輔,死而後已。

0104ph008
《三國演義》插圖
0104ph008

東和孫吳

後主劉禪繼位之初,諸葛亮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荊州之爭使蜀、吳關係惡化,首先必須解決與吳國的關係問題。夷陵之戰後,劉備退守白帝,沒有返回成都,孫權擔心他再次興兵,因而派人通和;劉備因為吃了敗仗,繼續與吳國對抗更為不利,於是遣使報聘。但這種和好只是表面的,孫權仍然與魏國保持來往。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諸葛亮遣使與吳國修好。比較而言,曹魏對吳國的威脅較蜀國要大,孫權見蜀漢主動前來,遂與曹魏斷絕關係,重新與蜀連和。自此以後至諸葛亮死前,蜀、吳一直保持着友好關係。

0104ph009
漢議事亭
0104ph009

平定南中

南中指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劉備敗於夷陵之後,蜀漢政權的勢力大為削弱,南中一些部族首領乘機反叛,孫權又與他們勾結,擾亂蜀漢後方。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蜀漢政權元氣漸復,恰值這時魏吳交鋒,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乃決計南征。前後用兵不過半年,南中悉被平定。此後,諸葛亮選派良吏鎮撫地方,削弱豪強、夷帥的勢力,選拔地方人才,收到「夷漢粗安」的效果,解除了北伐的後顧之憂。

 

北伐曹魏

諸葛亮在東和孫吳、平定南中後,於建興五年(公元226年)駐屯漢中,開始了北伐曹魏、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北伐共計五次: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初出祁山,因馬謖失守街亭,退回漢中;同年冬,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軍;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攻取武都、陰平二郡;建興九年(公元231年),復出祁山,糧盡退軍;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出兵斜谷,據武功五丈原,司馬懿拒守不戰,諸葛亮病逝。諸葛亮雖然未能克定中原,但他殫精竭慮,志興漢室,死而後已,這種精神一直為後人所景仰。

0104ph010
曹操
0104ph010

死諸葛走生仲達

諸葛亮死後,楊儀率軍向漢中退走,當地百姓奔走相告,司馬懿派兵追擊,楊儀反旗鳴鼓,作出衝殺的姿態。司馬懿懷疑諸葛亮還沒有死,於是沒有進逼。過了一段時間,司馬懿察看諸葛亮的營壘,獲得許多圖書、糧穀,估計諸葛亮死了,說:「帶兵打仗的人所看重的,是軍書密計、兵馬糧穀,現在都放棄了,哪有人丟掉五臟還可以活的?應趕快追擊。」追到赤崖,才知道諸葛亮死的確切消息,可是已經遲了。當時的百姓見司馬懿如此懼怕諸葛亮,編了一句諺語說:「死諸葛走生仲達。」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