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戲曲的三大戲種

0519ph030
梅蘭芳(左)演出霸王別姬
0519ph030

戲曲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表演藝術形式,在長期的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品種,這些品種被稱為「劇種」。各個劇種除了以歌舞演故事的共同特徵外,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民俗習慣、文化傳統的不同,又具有自身的特點,使中國戲曲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區分戲曲劇種的主要標誌是方言語音和音樂,所以在清代以前,劇種大多以腔調來命名,腔調包含有方言語音和音樂曲調的意思。如崑山腔、弋陽腔、徽調、漢調等等,以劇種發源地或流行的地域來命名,如京劇、滬劇、潮劇、黃梅戲、粵劇等。

 

京劇是中國戲曲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劇種,它在清代後期形成於北京,因地域而得名。由於主要唱腔是「西皮」和「二簧」,故又稱皮簧戲。1928年北京改稱北平,京劇隨之改名平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京劇已譽滿中外,於是又有了「國劇」之稱。1949年新中國成立,定都北京,重新恢復京劇的名稱。京劇形成後,出現了眾多著名演員,如鬚生行有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等。旦行同樣是名家輩出,如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等,被譽為「四大名旦」。其他如小生行、老旦行、淨行、丑行也有傑出的演員。這些名家對京劇藝術的唱腔、劇目都有巨大貢獻,他們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流派,並傳之後世。

bulb

「西皮」和「二簧」

為兩類曲調的名稱,一般認為二簧腔起源於安徽。西皮腔則是在湖北發展起來的,它是由秦腔演變而來,湖北方言常把唱曲稱為「唱皮」,如「唱一段皮」;西皮的意思即「西北邊傳來的曲調」。二簧和西皮都有慢板、原板、流水板、散板等一系列板式。以二簧、西皮作為主要腔調的劇種很多,如京劇、徽劇、漢劇、粵劇等。

0519ph031
川劇的「變臉」
0519ph031

川劇是流行於四川省和雲南、貴州兩省部分地區的戲曲劇種。清末民初,隨着工商業發展,演唱川崑、高腔、胡琴、彈戲、燈戲的戲班陸續進入城市,並且逐步同台演出,形成了風格統一的川劇。川劇中的崑、高、胡、彈、燈五種聲腔各有代表性的劇目。如高腔有《白袍記》、《琵琶記》等數十本;彈戲有《春秋配》、《花田錯》。川劇的表演真實細膩,生活氣息濃。一些身段程式別具一格,如「行船」、「撲蝶」等。在發展過程中,藝人們還創造了不少絕技,如變臉、鑽火圈、飛叉等,這些絕活已成為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0519ph029
貴州安順地戲,以演古代題材為主。
0519ph029

粵劇在早期叫做本地班或廣東大戲、廣府戲。明末清初,弋陽腔、崑山腔由「外江班」相繼傳入廣東,隨後出現了由本地藝人組成的戲班「本地班」,唱的是「一唱眾和」的「廣腔」,在道光年間改唱「梆簧」(西皮、二簧)。清代末年,廣東出現了一批被稱為志士班的粵劇班社,他們演出時仿效話劇的化妝、佈景,在唱法上假聲改為真聲,並開始使用廣東方言演唱。粵劇有許多以歌唱著稱的名家,如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以及香港的任劍輝及白雪仙等,他們以精湛的唱工藝術,形成粵劇的流派唱腔,並傳帶出各自流派唱腔的傳人。

bulb

外江班

清代初葉始,愈來愈多的外省戲班來廣東演出,這些來自安徽、江西、湖南、蘇州的戲班統稱為「外江班」。「外江班」帶來的聲腔、劇目、表演藝術對「本地班」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bulb

廣腔

廣腔是在弋陽腔、崑腔和高腔基礎上形成的有廣東地方特色的聲腔。

bulb

志士班

清代末年,由於受民主革命思潮影響,廣州地區的一批記者、學生、工人、店員紛紛組織業餘劇社,宣傳民主革命主張,這些劇社被稱為「志士班」。「志士班」多數是粵劇班社,以編演激勵人們愛國之情的文明新戲為主,如《文天祥殉國》、《警晨鐘》、《熊飛起義》、《火燒大沙頭》等等。

0519ph032
粵劇名伶紅線女把粵劇《刁蠻公主戇駙馬》搬上銀幕,這是開拍前與導演討論劇情。
0519ph032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1月2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