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近代中非有何交流?

30038ph031
《古兰经》残片
30038ph031

十七世纪以后,荷兰、法国和英国殖民主义势力深入印度洋,逐渐夺取葡萄牙殖民者地盘,南非好望角、东非模里西斯岛、马达加斯加岛和东非沿岸及岛屿先后落入荷兰、法国和英国手中。中国与非洲的间接贸易关系仅在很小程度上得以恢复,中非文化交流在殖民主义阻碍下艰难进行。东非无法从中国直接进口瓷器,只能从荷兰人占领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购买瓷器,1655年模里西斯向巴达维亚订购一批瓷盘、瓷碟、瓷碗、瓷杯。1678年南非开普敦也从巴达维亚进口中国瓷器。另外,荷兰在阿拉伯半岛木哈囤积大批中国瓷器,1645年达20万件,从事批发。莫三比克、马林迪商船到木哈购买中国瓷器。1643年法国占领马达加斯加岛的多凡堡后,马达加斯加岛(十八世纪中文译为“吗里呀氏简”)同中国的贸易“间有舟楫通粤东”。

 

1730年成书的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反映中国商人逐渐撤出西印度洋后,中国船舶在东西洋坚持航行、艰苦经商的较为真实情景。此书对“东洋”包括中国沿海海域,在内容和观点上都有独到之处;而对中国船基本上已撤出的西印度洋的记述,内容则失之简略。弥足珍贵的是,对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与中国的贸易关系留有“间有舟楫通粤东”之记载,证明直到十八世纪,中国广东与非洲个别岛国仍存在不绝如缕的直接贸易关系,可见中国与东部非洲之间仍存在着由久远历史织成的、为殖民者斩不断的关系。

30038ph032
刚果首都码头(钟新摄)
30038ph032

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与埃及的文化交流工作,在中埃两国学者艰难努力下得以断断续续地进行,其中穆斯林在中非文化交流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和埃及在培养中国穆斯林学者方面作了很大努力。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王浩然阿衡考察非洲回国后,在北京创办第一所新式宗教学校──回教师范学堂。1921年王静斋(王文清)前往埃及留学,入爱资哈尔大学深造,“携来印版西经不下六百余种”。回国后编译《阿汉字典》,并翻译注释《古兰经详解》发行三版。三十年代中国穆斯林学者连袂访问埃及。1931年经与埃及当局洽商,中国开始派遣留学生到爱资哈尔大学留学,马坚、纳忠、纳训、林训华和马金鹏等五人学习阿拉伯文、伊斯兰教义和教律。1931至1934年共有四批约二十人前往埃及留学。这批留学埃及学者致力于翻译《古兰经》、阿拉伯文学作品,编辑字典和语法课本,培养阿拉伯文专业学生,其中对《古兰经》翻译用力最勤。此经典之全译不仅对穆斯林以至对广大中国人了解阿拉伯人、阿拉伯非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马坚在埃及留学期间曾将《论语》译为阿文,并以阿文写成《中国回教概况》,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文化。马坚的《古兰经》全译本、纳训的《一千零一夜》六卷本、马金鹏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全译本、纳忠的《阿拉伯通史》二卷本等极大地增进了中国对伊斯兰世界、阿拉伯非洲的了解,将源远流长的中非文化交流宏伟事业推向崭新阶段。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1月25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