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受遗托孤后诸葛亮如何鞠躬尽瘁?

0104phn005
卧龙岗景区诸葛亮雕塑
0104phn005

夷陵之战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忿恨孙权袭杀关羽,率领大军东下伐吴。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率军缘山截岭深入吴境,于夷道亭(今湖北宜都县北)扎下大营。由于山势陡峭,蜀军处处结营,从巫县至夷陵,蜀军树栅连营七百余里,吴将陆逊采用火攻战术,破蜀军四十余营,刘备败归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夷陵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定下来,蜀汉势力再也没有越出三峡。

0104ph007
刘备托孤泥塑
0104ph007

受遗托孤

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大败于猇亭,退回白帝城。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天,刘备病重,时太子刘禅留守成都,年仅十七。刘备召诸葛亮从成都前来,诏令他辅佐太子,并且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泪流满面,回答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诏敕太子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此后,诸葛亮恪守承诺,忠贞不渝,尽力匡辅,死而后已。

0104ph008
《三国演义》插图
0104ph008

东和孙吴

后主刘禅继位之初,诸葛亮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荆州之争使蜀、吴关系恶化,首先必须解决与吴国的关系问题。夷陵之战后,刘备退守白帝,没有返回成都,孙权担心他再次兴兵,因而派人通和;刘备因为吃了败仗,继续与吴国对抗更为不利,于是遣使报聘。但这种和好只是表面的,孙权仍然与魏国保持来往。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诸葛亮遣使与吴国修好。比较而言,曹魏对吴国的威胁较蜀国要大,孙权见蜀汉主动前来,遂与曹魏断绝关系,重新与蜀连和。自此以后至诸葛亮死前,蜀、吴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0104ph009
汉议事亭
0104ph009

平定南中

南中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刘备败于夷陵之后,蜀汉政权的势力大为削弱,南中一些部族首领乘机反叛,孙权又与他们勾结,扰乱蜀汉后方。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汉政权元气渐复,恰值这时魏吴交锋,诸葛亮认为机不可失,乃决计南征。前后用兵不过半年,南中悉被平定。此后,诸葛亮选派良吏镇抚地方,削弱豪强、夷帅的势力,选拔地方人才,收到“夷汉粗安”的效果,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北伐曹魏

诸葛亮在东和孙吴、平定南中后,于建兴五年(公元226年)驻屯汉中,开始了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北伐共计五次: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初出祁山,因马谡失守街亭,退回汉中;同年冬,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军;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建兴九年(公元231年),复出祁山,粮尽退军;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出兵斜谷,据武功五丈原,司马懿拒守不战,诸葛亮病逝。诸葛亮虽然未能克定中原,但他殚精竭虑,志兴汉室,死而后已,这种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

0104ph010
曹操
0104ph010

死诸葛走生仲达

诸葛亮死后,杨仪率军向汉中退走,当地百姓奔走相告,司马懿派兵追击,杨仪反旗鸣鼓,作出冲杀的姿态。司马懿怀疑诸葛亮还没有死,于是没有进逼。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懿察看诸葛亮的营垒,获得许多图书、粮谷,估计诸葛亮死了,说:“带兵打仗的人所看重的,是军书密计、兵马粮谷,现在都放弃了,哪有人丢掉五脏还可以活的?应赶快追击。”追到赤崖,才知道诸葛亮死的确切消息,可是已经迟了。当时的百姓见司马懿如此惧怕诸葛亮,编了一句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