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漢字「72變」

0601ph016
漢字從圖形形象符號性發展的基本面貌
0601ph016

文字有記錄語言,傳達資訊的作用。雖然漢字經過數千年的「約定俗成」,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它又是在不斷變易的。產生變易的原因多種多樣,或因書寫條件的制約而變形,或因記錄語言的需要而分化、歸併,或因運用的便利而趨簡,或因區別的需要而加繁等。人們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希望寫得快,節省時間,要求漢字的形體簡單易寫,這就促成了漢字在演變中的一個大趨勢──簡化。由象形到非象形是漢字演變中最容易察覺的一種變化。許慎在《說文解字‧敍》中指出漢字最早是「依類象形」,也就是說,人們起初模仿大自然萬物的形狀來造字,所以漢字最早在形體上比較繁冗複雜。但是在古文字階段(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的象形程度有個逐步降低的過程。

0601ph017
青銅器上的銘文
0601ph017

漢字的結構會出現繁化的現象,因為有時為了區別、強調字音或字義,會給字形增加一些成分。例如為了區別被假借的獨體字的各種字義,往往在獨體字上加上聲符或形符,產生了形聲字。如「箕」字在古文字階段就寫作「其」,但後來它常被假借作虛詞用(「他的」的意思)。為了區別字義,原先代表「簸箕」意義的「其」,反而要加上一個「竹字頭」,寫成筆畫較多的「箕」。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和傳達漢語的工具。但是,在記錄同樣的漢語單詞時,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人會因為習慣問題使用一些不同的字。由於是記錄同一個詞,只是形體不同,因而這些詞字往往都會被社會承認,於是這些字之間就形成了異體的關係。

0601ph015
西泠印社介紹既有小篆、楷書、行書和草書,繁體和簡體簡為「辦公」、把「雞蛋」簡為「雞旦」等。
0601ph015

上古時代,特別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量比後代要少得多。許慎的《說文解字》只收了9,353個字,到清朝的《康熙字典》已收漢字47,035個。一個原因是,新字隨新事物的產生而出現,舊事物雖已滅亡,但其字卻保留下來。另外,造字之初人們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數義,後來為了明確地傳達語義,使文字易於辨認和區別,人們就將原先的字加上種種的部件,這樣就產生了很多新字。例如:「見、現;受、授;辟、避、僻」等。新字和原先的那個字在時間上有古今的差別,所以稱為古今字。由於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礎上添加部首產生的,所以可以把這種變化看做漢字的一種繁化。

 

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字曾被統治階級利用來文化統治。一般說來,在正式的場合下使用的漢字,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都必須是規範的,是官方所認可的,因此這些規範字可以被視為正體。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的漢字正體,應算是出現在商代中後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