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早期彩色印刷代表作

0816ph031
朱墨雙色套印《金剛經註》
0816ph031

早期書版和版畫多印成單一墨色,為求彩色效果,有時在版面線條內上色,但一次只能完成一份。為求多重複印,則在一版不同部位填上多種色料,刷印後即呈不同顏色,這是彩色印刷的最早形式。

 

1973年陝西博物館人員修理西安碑林中石台《考經》時,於碑背支柱空穴內發現一幅民間風俗畫、碑文拓片、女真文殘紙及銅幣等物。其中的版畫為《東方朔偷桃》,描寫西漢東方朔偷取西王母的長壽桃而成仙的故事。版畫畫面由濃墨、淡黑及淺綠三色印於淺黃色麻紙上,可能為十二世紀初金代平陽所刻,是單版三色印刷早期的實物標本。

 

元代出版的註釋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單版朱墨雙色印本。經文為紅色大字,註文為黑色小字。卷首插圖描寫一和尚註釋佛經,兩旁各立一人,人物衣領及桌腿等印以朱色,背後松樹印以黑色。

0816ph032
程氏墨苑
0816ph032

多版多色印刷作品在不同顏色交接處發生顏色滲透,而且每版不能印出更多的顏色。因此,古人想到分版着色、分別刷印,這就導致多版多色疊印技術,其技術要點是以大小不同幾塊木版刻出原作不同部位,分別填上不同色料,再分幾次印在同一張紙上,這種技術古稱套印、餖版。這種技術在明代獲得高度發展,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徽州製墨家程大約滋德堂刊《程氏墨譜》50幅插圖,即以套印方法印成。

0816ph033
《明解增和千家詩》
0816ph033

十七世紀明末徽州書畫家胡正言在南京寓所十竹齋出版的《十竹齋箋畫譜》和《十竹齋箋畫箋譜》,便是以多版多色疊印技術完成的佳作。前者編入180幅版畫,分別為翎毛、水果、蘭、竹、梅、石等類,後者收入各種藝術信箋,每紙上有岩石、花木、山水、人物和古器物圖。除用套色技術印刷外,還用拱花技術,即將圖案在木版上刻成凸面反體,再以壓力壓在紙上,形成凹紋圖案。印出的圖畫幾乎與原作亂真。同時期的顏繼祖在南京出版的《夢軒變古箋譜》亦與《十竹齋箋畫譜》有異曲同工之妙。

0816ph034
《十竹齋箋譜初集》
0816ph034

清康熙年出版的《芥子園畫傳》標誌着清代彩印版畫的高峰,是繼《十竹齋畫譜》後彩色套印的珍品。其印刷精美,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此畫傳是由明末清初作家李漁主持,而芥子園是他在金陵的別墅。該書是初學繪畫者臨摹的範本,第一集是山水畫技法,第二集是梅、蘭、竹、菊譜,第三集是鳥、蟲、花卉譜,第四集是人物寫真譜。

0816ph035
《芥子園畫傳》
0816ph03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2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