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西方火器的東來

0814ph035
小型佛郎機(河北撫寧縣城子峪長城樓內發現)
0814ph035

中國發明的火藥與創製的火器,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前期經阿拉伯西傳至歐洲後,被歐洲人仿製和改製成管形射擊火器手持槍(hand gun),又經過歐洲火器研製者一個多世紀的研究和改進,把手持槍用點火棒點火發射的方式,改成用發火機夾鉗火繩點火發射的方式,製成了在構造和性能上,都比明朝前期用火撚點火發射的火銃優越的火繩槍與佛郎機。這些火繩槍炮創製伊始,就在十六世紀被歐洲冒險渡洋的航行者,作為向海外進行擴張和掠奪拉丁美洲、亞洲國家的武器。也正是通過這種掠奪行徑,火繩槍炮被帶到了這些國家和地區。傳入中國的佛郎機(frankish)與火繩槍,就是在葡萄牙殖民擴張者入侵和劫掠中國廣東沿海地區時,被明軍繳獲的戰利品。

0814ph034
十六世紀葡萄牙戰船
0814ph034
0814ph036
佛郎機模型圖(《籌海圖編》)
0814ph036

傳入佛郎機

1522年8月,葡萄牙國派5艘艦船至廣東珠江口,試圖以武力為後盾,強迫廣東官員准許其佔駐屯門島,並藐視中國主權,悍然發炮轟擊守軍,守軍當即予以反擊。當葡萄牙的艦船企圖侵犯廣東新會茜草灣時,明軍奮勇抵禦,俘虜和斬殺葡萄牙人77名,繳獲戰艦2艘、艦炮二十多門,並因其國名而將艦炮稱作佛郎機炮。佛郎機的炮管較長、射程較遠;有較大的敞口裝彈室,可以安放事先裝好彈藥的子銃,射速快,威力大;炮管前後安有瞄準裝置,命中率較高。由於佛郎機炮比明軍的大型火銃優越,所以明朝兵仗局進行大量的仿製和改製,有大、中、小十多種佛郎機共三四萬門,最大的長3米、重250千克,最小的長70厘米、重56千克,分別用作艦炮、城防炮、戰車炮、野戰炮、騎兵炮,其數量之多,用途之廣,遠遠超過葡萄牙及歐洲其他國家。

0814ph033
歐美國家製造的佛郎機
0814ph033

傳入火繩槍

火繩槍是歐洲火器研製者在十五世紀創製的一種用火繩點火的手射槍,有多種樣式,傳入中國的只是其中的一兩種。歐洲火繩槍的傳入有兩次:第一次是1522年8月,明軍在廣東新會茜草灣之戰中,從繳獲的葡萄牙艦船上得到的,因其是初期製品,優越性不明顯,所以未能推廣。第二次是1548年明軍在破雙嶼時繳獲的,性能有較大改進。明軍繳獲葡萄牙人的火繩槍後即大量仿製和改製,有多種產品,用於裝備明軍。明軍因火繩槍能射中在天之鳥,而稱其為鳥銃或鳥槍。鳥銃不但為明軍使用,而且被清軍一直使用到1840至1842年鴉片戰爭時期。

0814ph032
十六世紀奧地利火繩槍兵
0814ph032

多管火繩槍的創製

多管火繩槍是多管連裝用火繩點火連射的單兵槍。由火器研製家趙士楨(約1553至 1611年)依據火繩槍的基本構造創製而成。趙士楨,字常吉,號後湖,樂清人,自幼生長在海濱,飽受倭患之苦,決心為抗倭研製火器,先後製成掣電銃等十多種單管與多管火繩槍,圖文都集錄於他所撰寫的《神器譜》中,迅雷銃則是多管火繩的代表作。該槍由5支單管火繩槍的槍管組成,5管成正五棱形平行立於圓盤上,中間有一根中空的木柄,柄內裝火球,柄端有鐵槍頭,柄上安發火機,與單管的火門相對應,5 管的前部有牛皮牌套作護盾。作戰時,射手呈蹲跪姿勢,將槍柄架於斧柄式叉架上,先以發火機對準一管的火門點火射擊,射後將圓盤轉72度,對準第二管的火門點火射擊,其餘依次類推。射畢後即點燃柄內火球,噴火灼敵。最後以鐵槍頭刺敵。可見迅雷銃是一種5管連射,一槍三用,設計新穎的火繩槍,是趙士楨的一大貢獻。

0814ph038
中國歷史博物館所立關於明清紅夷炮的碑記
0814ph038

西洋大炮的引進

佛郎機炮與火繩槍都是明軍在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其製造與使用技術並未隨之傳入。因此明廷的軍工部門只能組織火器研製人員,與被俘的葡萄牙工匠相配合,在研究其結構與部件的基礎上,製成適用於明軍的各種佛郎機與鳥槍。西洋大炮(明朝稱紅夷炮,清朝稱紅衣炮)的引進卻與此不同,它是先由深知歐洲火炮技術的徐光啟、李之藻等著名科學家,於1620年派人赴澳門向葡萄牙當局購買首批西洋大炮,炮長3 米多,口徑10厘米,重2500千克,彈重2千克,安有射表,可調整射角,能洞穿堅城,折斷大樹。在次年底運抵北京後,徐光啟即奏明朝廷,選拔一批鑄炮工匠,向精通歐洲炮術的葡萄牙匠師學習歐洲炮術之長,以提高製造與使用紅夷炮。明廷也因所購紅夷炮在寧遠大捷中的巨大威力,便命徐光啟主持製造紅夷炮之事。到1630年2月至8月,已製成四百多門,從而把中國軍工部門製造大型火炮的技術,大大提高。

0814ph037
徐光啟組織人員購買的英製火炮,又稱紅夷炮,在天安門內展出。
0814ph037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11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