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清末開始流行文明婚禮

30042ph041
1969年5月,因物質緊缺,文革時許多日用品須按計劃供給。結婚可憑證多領,這張結婚證被單位領導粗魯地批註上「油票已發、茶葉已付」。
30042ph041

十九世紀末,西方婚儀東漸,一些人參酌中西禮法,吸取西式婚儀隆重、簡便的優點,又捨去教堂、牧師等宗教儀軌,創造一套新式婚禮,是中國婚禮變革的肇始,於東南沿海大都會和商埠中流行。《清稗類鈔》記載:「迎親之禮,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結婚,倡於都會商埠,內地亦漸行之。禮堂所備證書(有新郎、新婦、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姓名),由證婚人宣讀,介紹人(即媒妁)、證婚人、男女賓代表皆有頌詞,亦有由主婚人宣讀訓詞,來賓唱文明結婚歌者。」

 

民國年間,大城市已有專門經營文明結婚用品商店,提供儀式單、各色花車、西式樂隊,新人禮服、花籃、手花、胸花等租賃服務。

30042ph037
民國,北京中西結合的婚俗,西洋軍樂隊後緊隨着中式迎親隊伍。
30042ph037
30042ph039
民國,「全國首創結婚專家」天津紫房子新式結婚服務社結婚用品目錄。
30042ph039

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

1950年5月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的第一部法律,首次用法律的形式確定婚姻的基本模式,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這部婚姻法是中國婚姻史的一座里程碑,標誌着封建婚姻制度終結,新的婚嫁習俗從此興起。

30042ph040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婚姻法的鼓勵下,廣州農村青年舉行新式婚禮。
30042ph040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擇偶標準受社會風氣影響明顯,追求政治上的進步是青年普遍心理。人民公社成立後,政令可以直達鄉村和邊疆,宗族、部落勢力影響急劇消減,出現粗暴干涉民族宗教信仰和婚娶習慣的問題。

 

隨着新婚姻法的貫徹和無神論教育的全面灌輸,喚醒了婦女婚姻自主意識,她們不再認命,紛紛起來反抗包辦婚姻,擺脫封建束縛。

 

1966至1976年的十年動亂,移風易俗更是史無前例,強力滌蕩舊俗陋習,強行推行晚婚晚育。談婚論嫁先看政治面貌、家庭出身,查成分。工人和貧下中農成分最佳,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和右派(簡稱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或他們的子女則被打入另冊,低人一等。婚嫁儀式簡樸單調,婚禮多以開晚會、會餐、茶會以及吃喜糖等形式舉行,杜絕了繁文縟節和鋪張浪費。民間禮儀被要求艱苦奮鬥厲行節約,不得有情色和宗教迷信色彩,替而代之的是要表現對毛澤東的無限熱愛和無限崇拜。婚禮拜天地改為向領袖像鞠躬。結婚證書赫然印着「要鬥私批修」等語錄。親友贈送《毛澤東選集》、毛主席像章和筆記本以示祝賀。

30042ph038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文明婚禮,新娘穿粉色旗袍,披戴婚紗,新郎西裝革履。天津泰豐機器染廠特別推的「新婚」品牌衣着面料商標。
30042ph038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肇始,一些傳統婚嫁習俗重新得以傳承,其中的宗教色彩不再被官方禁止。民間嫁妝開始注重實惠,新人嚮往的是「三轉一響」(即縫紉機、自行車、手錶、收音機)。

 

隨着國門漸啟、國民遷徙和擇業愈來愈自由,社會經濟的發展催生了觀念的變化,男歡女愛的擇偶機會和自由度空前提高。婚前同居、異地婚姻、異族婚姻和涉外婚姻逐漸增多。計劃生育國策、生活水準好轉使婚禮有愈來愈隆重、消費愈來愈高的趨勢,攀比心理普遍,奢侈之風抬頭。

 

同時也有許多青年對自己的婚禮不願意照搬俗套,自主性趨強。傾向增添浪漫、溫馨的色彩,出現旅行度蜜月、空中婚禮、水底婚禮等新時尚婚禮。

 

「五十年代一張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紅寶書,八十年代三轉一響,九十年代星級賓館講排場,二十一世紀特色婚宴個性揚。」形象地概括了大陸六十多年婚俗變化。

30042ph042
1982年,廣東開平僑鄉,光腳丫的女孩和自行車、收錄三用機、電風扇一起合影。
30042ph042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11月1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