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寒食節怎樣演變成清明節?

1302phn014
清明節掃墓
1302phn014

清明節可指二十四節氣中之「清明」或指民間祭墓的節日。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特定的紀念意義。從節氣來講,清明在農曆的三月,相當於西曆的4月5日左右。每到清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清明」於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清明若作為節日,則與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中國人相當重視慎終追遠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貴族士庶,並將拜掃的日期定為寒食節,後逐漸與清明合而為一。

1302ph012
宋朝的《春遊晚歸圖》(局部),反映了古人帶備寒食野外踏青,春遊掃墓。
1302ph012

清明節一說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寒食節的日期在冬至後的105天或106天,在南北朝以前曾是隆重的節日。寒食節的來由,據說一是承繼了上古時代周代仲春之末,由警告人民小心火燭,演變成禁火的習俗;二是說祭奠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重臣介子推,因他遭火焚而死,晉文公乃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舉炊,並得事先準備好食物,在禁火期間吃這種冷食物,即所謂「寒食」,此後習俗相沿便發展成為寒食節。因北方地區初春之時仍相當寒冷,歷史上寒食禁火的時間有的更長達一個月之久,古時老小病弱者多不堪寒食,影響民眾的身體健康,故歷史上提倡禁絕寒食的也不乏其人,如三國時代的曹操和北魏孝文帝等,寒食節亦於唐以後逐漸式微。

1302phn027_01
不少中國人以軒轅黃帝為祖先。在河南新鄭黃帝故里每年清明都會舉行拜祖大典。(圖片提供:聶鳴/FOTOE)
1302phn027_01

清明由節氣之一發展為民間祭墓的節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而成的。唐朝大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形象地記述了人們上墳歸來時的心情。除祭祖掃墓外,民間還有春遊、踏青、植樹和插柳等習俗,至今仍為民間所重視。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4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