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皇帝如何在前三殿和後三宮游走?

1206phn023
太和殿(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網站)
1206phn023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紫禁城內前朝(又稱外朝)部分的主體建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俗稱三大殿,為故宮最突出的建築群,亦是明清兩朝皇帝臨朝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1206ph027
三大殿位置圖
1206ph027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紫禁城內最高、最大的宮殿。太和殿採用重檐廡殿頂的建築形式,殿內金磚墁地,72根巨大的楹柱支撐着整個大殿。皇帝的金鑾寶座被安放在大殿中央的7層金漆台基上。寶座的周圍是經過瀝粉貼金特殊工藝製成的6根金柱。寶座上方的天花中央是一大型的盤龍藻井。軒轅鏡高懸於寶座上空。整個大殿莊嚴肅穆、富麗輝煌。每年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及登基、朝會、大婚、命將、殿試等大典,都是在這裡舉行的。

1206phn024
太和殿楹柱及寶座(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1206phn024

中和殿是一座四角攢尖頂的亭式建築,是皇帝為在太和殿舉行大典作準備及休息的地方。清朝皇帝並在這裡舉行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室譜系《玉牒》的告成儀式。

1206phn025
中和殿(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網站)
1206phn025

保和殿是清代皇帝每年除夕賜宴蒙古王公的地方。清代科舉考試最高級別的殿試也在這裡舉行。清初殿試一般在四月初進行。後來一度改為五月。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為每年的四月二十一日,自此成為定制。清初殿試在天安門外,後改在太和殿前丹陛。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改設於保和殿內。殿試之日,皇帝親臨考場,而殿試的題目一般是由皇帝提出治國安邦的策問。

1206phn026
保和殿(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網站)
1206phn026

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紫禁城內明清兩代皇帝,皇后的寢居之所 ── 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為後三宮。三宮建築規制,與三殿相似,只是規模小些。明永樂初建時,只建了乾清宮和坤寧宮,明嘉靖(1521─1566年)時,在兩宮之間添建交泰殿。

1206ph029
後三宮的位置圖
1206ph029

乾清宮是後三宮中規模最大的宮殿,其陳設和裝修也是最華麗的。殿中設金漆寶座,寶座上方高掛清順治帝御筆「正大光明」匾額。從明永樂帝到清康熙帝,乾清宮一直是皇帝的寢宮。清朝從雍正開始,皇帝移寢養心殿,但其皇帝正寢的地位沒有改變。舉行大典時,皇帝要從這裡出宮;重要的引見、召見也在這裡舉行;皇帝駕崩時,要在這裡停靈柩數日,以示壽終正寢。

 

乾清宮亦是立儲的重要地方。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仿漢族王朝立嫡立長之制,發佈上諭冊立皇后所生、未滿兩歲的皇二子胤礽(一作允礽)為皇太子。儘管康熙帝對皇太子的教育費盡心血,但允礽並沒有成為符合康熙帝心目中理想的皇位繼承人。康熙帝不得不兩度廢立太子。在兩度廢立太子的過程中,諸皇子與朝臣結黨明爭暗鬥。諸皇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引起政局動蕩,康熙帝為此「身心憔悴」,在二廢皇太子後,拒絕再立皇太子,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病危時,才遺詔皇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皇帝。

1206phn027
乾清宮(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網站)
1206phn027

雍正帝在激烈的儲位鬥爭中登上寶座,鑑於這一歷史教訓,決定改革傳統的建儲制度,即皇帝生前把日後嗣位皇子的名字,「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於乾清宮正中心最高之處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直到皇帝駕崩後,才能由指定的王公、滿漢大臣取出並公開宣佈繼位者。秘密建儲制由此確立。雍正帝之後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諸帝都是經由秘密立儲的方式獲得帝位的。

1206phn028
乾清宮內由順治帝御書的正大光明匾(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網站)
1206phn028

交泰殿的建築形式與前三殿中的中和殿大體相同,只是規模略小。交泰殿是明朝皇帝的寢宮之一。清朝改為禮殿,皇后生日在此接受妃嬪、皇子行禮。

 

坤寧宮是明朝皇后的正寢,清朝將其改造成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和祭祀薩滿教的神堂。

1206phn029
交泰殿(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網站)
1206phn029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6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