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601ph011
《石鼓文·車公篇》摹寫(縮小)
0601ph011

戰國文字處於從商周時代的甲骨文、金文向秦漢時代的篆文、隸書過渡的重要階段,內容比較豐富。依據記錄文字的材料,分石鼓文、盟書文字、簡帛文字、璽印文字和貨幣文字。

 

古人為使自己的事跡或思想流傳後世,除了在青銅器上鑄製文字,或在竹簡帛書上書寫文字外,也在石頭上刻寫文字。中國現存最早的長篇石刻文字,就是大約於公元前四世紀左右的《石鼓文》。《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在天興縣(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發現的,共約七百餘字,分刻於十面石頭之上。石頭直徑三尺有餘,形似大鼓,於是人們就叫它石鼓。石鼓上的文字均為四言詩,一共十首,主要記述了秦國國君整治道路、遊觀漁獵的盛況,因其講到打獵的內容特別多,所以後人也稱它為「獵碣」。「碣」的意思是圓頂的碑石。1965年出土於山西侯馬晉城遺址的戰國初葉的盟書文字,不僅是中國早期盟書類文獻的典型代表,更是早期毛筆字文獻的典型代表。

0601ph012
宗盟類盟書的摹本(正反兩面)
0601ph012

「盟書」,也叫「載書」,是記載盟誓約信的專門文書。一般一式多份,一份收藏在盟府,一份埋藏在地下,另一些則分由與盟者保管。侯馬盟書大多是用毛筆書寫於圭狀的玉石片上,其字體雖跟當時的銅器銘文近似,但較少雕琢之氣,顯得自然得多。出土的文物資料證明,從戰國到魏晉時期,人們主要是用狹長的竹片或木片來寫字的。竹片叫簡,木片叫劄或牘,統稱為簡牘。若干簡編綴起來叫策(通「冊」),連稱「簡策」。漢武帝末年,魯共王為擴建宮室,拆毀了孔子的舊居,在牆壁中發現了大量的戰國竹簡,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發現的一批竹簡。晉武帝時汲郡有人盜掘戰國時代魏襄王墓,從墓中掘出帶字的竹簡好幾十車,是中國歷史上竹簡的又一次大批發現。由於竹簡上的戰國文字是用古隸寫成的,起筆較尖,末筆較重,形似蝌蚪,因而人們叫它「蝌蚪字」。

0601ph013
睡虎地秦墓竹簡文字
0601ph013

根據文獻記載及出土實物,璽印大約出現於春秋中葉,到戰國時代已很通行,這與當時戰事頻仍、貿易發達的局面相應。研究璽印文字,有助深入探討漢字的特性及應用狀況。而要在有限的方框中合理地佈置若干方塊漢字,沒有專門的技術和高深的美學修養,顯然是不行的。

0601ph014
楚國官璽圖
0601ph014

在戰國時代,魏國的布幣、齊國的刀幣、周及燕的圜錢上都刻有文字。布幣可簡稱「梁布」。梁指大樑,是魏國的都城;布指布幣,是主要流行於三晉的鏟形銅製貨幣。刀幣除齊國外,也在燕、趙等國流行,說明當時這一區域曾經把銅刀作為商品交易時的媒介來使用。圜錢又叫圓錢,是一種外圓中空、仿自環璧或紡輪的銅幣,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