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601ph008
銅鐘為漢出土青銅銘文
0601ph008

金文是古漢字的一種字體,又稱吉金文字、鐘鼎文字、鐘鼎彝器款識等,主要是指商周時代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中國大約從夏代開始進入青銅時代,晚商達到鼎盛階段。當時的青銅器上常鑄有作器者的族名、私名和所要祭祀的祖先名,字形比較原始,字數由少到多,很清楚地反映出漢字發展演變的脈絡。商末周初一段時間,青銅器冶煉、鑄造技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殷周王朝用大量的青銅賞賜貴族、大臣。這些人鑄造青銅器時,往往要刻鑄銘文來記述時王的恩賜,頌揚祖先的功烈,企望長久地留傳給子孫後代。

0601ph009
族名金文與甲骨文的比較
0601ph009

裘錫圭教授在《文字學概要》中說:著有族名金文的銅器,時代往往比早期甲骨文晚,甚至在西周早期的銅器上都還時常能看到這種金文。但是它們的字形卻比早期甲骨文更象形。這種現象應該是古人對待族名的保守態度造成的。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4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確定的字)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雖不一定準確,也相差不遠。同甲骨文相似,金文也是以象形字為基礎,象形性很強,「六書」齊備。因是範鑄成字,所以筆劃大多肥胖,但不如甲骨文那樣均勻。這些是金文字形方面較為突出的特點。

bulb

裘錫圭教授

1935年6月生於上海。1960年復旦大學歷史系「甲骨學與商代史」研究生結業。2005年起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0601pic18930
左圖:周武王時的《利簋》銘文;右圖:周懿王時的《大師虎簋》銘文。
0601pic18930

周武王時的《利簋》銘文中,記有武王伐紂滅商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與史書所載相符。讀法如古籍順序:武(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歲鼎,克聞(昏)夙又(有)商。辛未,王才闌(管)師,易(賜)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旃公寶尊彝。兩周金文的發現最早可以前推到西漢。《說文解字》注意收錄郡國山川所出鼎彝等「前代之古文」。專門收集和研究兩周器物是從北宋開始的,如呂大臨的《考古圖》、薛尚功的《歷代鐘鼎款識法帖》都非常有名。民國以來,有羅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劉體智的《善齋吉金錄》等收錄金文頗富,而郭沫若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等研究極為精深。金文文字方面的重要工具書有容庚的《金文編》、周法高的《金文詁林》等。金文研究真正走上科學軌道,以郭沫若《大系》的面世為典型標誌,因為在《大系》之前,學者們還無法對青銅器作準確斷代,更無法認識許多族徽文字的性質,對於一些疑難字詞的解釋也帶有較大的隨意性,而《大系》正是在這幾方面都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大系》運用「標準器比較法」,集錄考釋了西周諸王之器137件,東周列國之器114件。

0601ph010
毛公鼎(出土商周青銅器中最長的一篇銘文)
0601ph010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