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126phn001
絲綢之路
0126phn001

絲綢之路是指漢唐以來以中國首都為核心,向世界呈網狀分佈的交通路線。作為古代世界的交通網絡,絲綢之路很早就存在,但是,作為一種正式的學術命名,卻是近代以後在學術研究中逐步確立的。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了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用以描述從中國到中亞兩河流域和印度之間的交通。絲綢之路的名稱被普遍接受,含義也愈發廣泛,其中包括陶瓷之路、佛教之路等概念。

0126ph001
張騫西使圖
0126ph001
0126ph002
飲馬長城窟
0126ph002

絲綢之路的根本背景緣於不同地域之間人類群體協作的需要。具體的背景,看起來可以有許多差異之處,比如往來於絲路上的商人群體重視長途販運中獲得的商業利潤、使節則是為了國家的政治利益而奔波、軍隊為了保衞國土或征服侵略的需要、僧侶卻重視解決人類終極問題。

0126ph003
唐輪台城址
0126ph003

絲綢之路上曾有不少戰爭和衝突,但這些現象也表明了人類的相互需要。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標誌着絲綢之路的全線貫通,是絲綢之路歷史的開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在建立河西四郡、打敗匈奴的過程中,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之後,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府,積極經營絲綢之路。漢武帝又派遣李廣利統率大軍征服大宛,保持了絲綢之路的長期暢通。

 

西漢末期,國內陷入政治危機之中,經營西域力不能及,匈奴乘機再次控制西域,壟斷絲綢之路的貿易。東漢建立後,對於西域經營政策不連貫,形成了絲綢之路有「三通三絕」 的狀態,即是有多次聯繫和斷絕的情況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國長期處於政治分裂狀態,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的能力受到很大影響,這個時期,來自印度、中亞的佛教僧侶大量來到中國,為中國的佛教和文化帶來活力。

bulb

河西四郡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逐步把匈奴的勢力趕出河西走廊。為了鞏固這個勝利成果,西漢武帝先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和酒泉兩個郡,十年以後又分武威為武威、張掖,分酒泉為酒泉、敦煌,這就是河西四郡。

bulb

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的治所,叫西域都護府,是西域地區漢朝最高行政機關。西域都護是由漢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官吏,其主要任務是管理西域廣大地區。

0126ph004
格登山記功牌
0126ph004

隋唐時期,中國結束了長期的政治分裂局面,國力空前強大。唐太宗時終於打通絲綢之路,重新建立了與西漢時功能相似的安西都護府。高宗時,唐朝的羈縻制度達到頂峰,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唐朝的羈縻州府,總數達到八百多個,最遠的是在波斯地區。從唐太宗開始,各國尊稱唐朝皇帝為天可汗,標誌着建立以唐朝為核心的國際秩序,亦是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保證。

 

五代時期,中國的政治動亂頻繁,戰爭不斷,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多是民間的商貿團體,甚少國家使團。1406年明成祖設置哈密衞,作為經略西域的基地,亦同時與西域各國建立了朝貢關係。清朝初期,還是相沿明朝形勢,西方傳教士來華為主,也有少數使者來華。絲綢之路也呈現出以海路為主,全面開放的情形。晚清至民國期間中國政局內憂外患,社會雖然動盪,但中外各種交流並未停止。

bulb

羈縻

唐朝在周邊和絲綢之路上內附的部落、民族地區設置的一種特殊行政區,有都護府、都督府、州、縣四級,總稱「羈縻州」或「番州」。與其他的正州相對,羈縻州的都督、刺史是各部原來的首領擔任,唐朝頒發印信,表示授權。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