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歷代中國人的居住實況

1304ph007
四川忠縣出土的漢代陶屋
1304ph007

「住」是人類生存最根本的需求之一,所以民居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建築類型,而且,凡是有人類生存的地方,就要解決住的問題。通過記述神話傳說的文獻和考古發掘所得,可以確認早期的人類是住在天然的洞穴裡(穴居),或是住在樹上(巢居),以避免風吹雨打,兼且不易為野獸所傷害。

1304ph001
周口店山頂洞
1304ph001

上古民居

人類為了方便出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漸改向上升至地表,而高處的巢居則降低至接近地面。前者形成半地下的木骨泥牆建築,後者形成干欄式房屋。在人們共同狩獵與耕作中,逐漸形成了聚族而居,單體的住房聚合為村落。夏商時代的居住建築,從考古發現,一般平民仍住在地穴裡。周代實行禮制,建築平面表現為方正,前堂後寢,左右對稱,有中軸線等等。雖然至今仍沒有發現戰國時代民居遺址,但文獻上有關民居的名詞已很齊全,如門、牆、戶、牖、塾、中庭、室、寢等。出土墓葬中的棺槨、榫卯的精細程度,已跟今天相差無幾。

1304ph002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發掘情景(右)及北京猿人復原陶像(左)
1304ph003
陝西西安半坡村遺址:在中部房基旁發掘出一個小孩瓮棺,有學者認為是古人用以鎮宅驅鬼。
1304ph005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
1304ph005

漢代民居

漢代民居的文獻記載雖豐富,但形象資料仍要靠考古發掘,墓葬中的畫像磚、畫像石、明器陶屋以及壁畫等,可作為漢代民居形象的參考。四川成都揚子山出土的畫像磚,是一座東漢庭院式民居的圖像,分東西兩院,大門開在西院。西院第一進院內有鬥雞,第二進院內有鶴舞於庭。正面為一三開間懸山屋頂的房屋,為抬樑式屋架,前檐以插栱支撐。屋內有二人相對席地而坐。東院前半部為庖廚,有井及操作用的案子,後半部有一座望樓,屋頂為重檐四柱式的,建有斗拱。望樓是當時流行的建築,上置鼓,有險時可登樓擊鼓求助於鄰里,在漢墓中常有陶製的望樓出土。

1304ph006
東漢明器彩繪倉陶樓——上下共分5層,最上層為出檐,可瞭望,樓大可儲糧。
1304ph006

隋唐宋民居

隋唐五代的民居,形象資料則有展子虔的《游春圖》、敦煌石窟中壁畫上的住宅形象,以及五代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等。展子虔的《游春圖》中有兩座四合院住宅,取院落的形式,佈局依地形環境而建。唐代對品官及庶民的住房均有特定制度,對房屋間數、架數、屋頂形式、色彩、裝飾等都加以規定。唐朝造園之風盛行,五代時期開始有垂足坐家具的出現。宋代的農民住宅比較簡陋,有些是由茅屋及瓦屋結合而成的一組房屋,牆身較矮。

1304ph008
《韓熙載夜宴圖》中所繪住宅內的佈置
1304ph008

元明清民居

元代都城──大都中的民居,仍未失漢族文化的傳統。明代的燒磚技術大為提高,反映在民居中,就是院牆大量用磚來建造,並出現了完全用磚砌拱券而成的無樑殿。明代對各階層人民的住宅制度規定更為嚴格,除對品官規定了按品級許用房屋幾間幾架外,對屋脊、門環、油漆顏色等另有規定,對庶民則規定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色彩,不許造九五間數……。明代家具達到很高水平,如今已馳名全球。清代民居至今遺存甚多,有多種類型。主要結構特點大體劃分為七種類型:窯洞式、干欄式、庭院式、碉房式、移動式、井幹式及其他不同類型。

1304ph009
福建永定縣古竹鄉圓形土樓
1304ph009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