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普希金熱席捲中國

30040ph023
普希金雕像(趙偉攝)
30040ph023

俄國文學在中國流傳和影響的程度,以其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1799—1837年)為例,即可說明。中國人知道普希金的名字始於1900年,由上海廣學會出版的《俄國政治通考》首次提到他。1903年《上尉的女兒》譯成中文,是中國首次出版普希金的名作。1907年魯迅的《摩羅詩力說》一文在中國第一次評介了普希金的作品,涉及《高加索的俘虜》、《茨崗》和《葉甫蓋尼‧奧涅金》和一些短詩。

30040ph022
普希金的《葉普蓋尼‧奧涅金》手稿
30040ph022

普希金出身於貴族,少年時代開始寫詩,作出大量反對沙皇暴政,謳歌自由的抒情詩,被譽為「自由的歌手」,代表作《葉普蓋尼‧奧涅金》被稱為「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民族性」的作品。他死於決鬥,終年37歲。他畢生對中國都有好感,起初主要通過法國、英國、德國等國的文字著述了解中國,在他的藏書中,有關中國的書籍就多達82種。他在皇村學校求學時,受到皇村的園林、亭台、小橋等中國氛圍的薰陶。他在當年的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中寫出了中國式的大花園:「在那迷人的田野裡,/五月的清風徐徐送爽,/密樹枝葉微微顫動,/中國夜鶯婉轉歌唱」。

30040ph024
位於莫斯科的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
30040ph024

1947年,上海隆重舉行的紀念普希金逝世110周年的活動為開端,向群眾普及普希金形成潮流,推出作品精選的《普希金文集》,介紹普希金在中國流傳的情況,讓讀者全面了解普氏。該書由戈寶權主編,四年內重印5次,長期流傳,影響深遠,成了早期普希金研究者的依據。另外,在上海也重新豎立了普希金紀念碑。本來在1937年已有俄僑建立了普希金銅像,但抗戰期間被佔領上海的日寇盜走和毀壞,抗戰勝利後才重建,並得以長期保持下來,這也是在中國首次為外國作家建立的紀念碑。

 

兩年以後,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代起迎來了兩國文化交往的洪流,也即中國引進俄蘇文學第三次熱潮的開端。隨之,普氏作品陸續受到大量翻譯,以空前的規模傳播。但對普研工作來說更有意義的是出現了培養人才的「升級」,即在五十年代讓普希金進入大學課堂。高校文科系開出了「俄蘇文學」課程,普希金便穩固地佔有一席之地。1954至1956年北大和北京師大先後聘請蘇聯文學專家開出「俄羅斯文學」課程,包括普希金在內的一批經典名家便「佔領」了大學講堂。

30040ph025
北京大學
30040ph025

八十年代中期,普希金的作品已全部譯成中文,有不少作品是多次重譯。據不完全資料統計,1949至1987年,普希金作品譯成中文的種類和次數,共有448種次(這裡只包括文學作品,不計其文章、回憶錄和書信)。重譯的種類很多,其中單是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一種就重譯10次出版。在紀念詩人200周年時總數達到14種版本。八十年代以來的普希金熱潮具有了新的特點;其一,作品的翻譯和出版趨於全面系統化,已知的有四項大工程。其二,學術研究專業化。其三,高校教學定型化、制度化。普希金在大學課堂,得到定期講授,據統計,中國設有俄文專業的高校目前有25所。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20日

延伸閱讀